天南地北支宁人 | 江耀华:情系宁夏,甘做铺路石

20.07.2018  11:24

  从青年小伙到耄耋老人,83岁的江耀华与宁夏公路的缘分“牵扯”了大半辈子。如今,退休在家的他依然心系宁夏公路建设,随时准备为宁夏交通建言献策。7月17日,记者见到了江耀华老人,听他回忆过去的60年峥嵘岁月。

  1958年,家在四川仁寿县的江耀华,从成都工学院(现已并入四川大学)土木工程系道路桥梁与隧道专业毕业。在分配志愿书上,22岁的他郑重地填上了“宁夏”。踌躇满志的江耀华离开天府之国,踏上西行的列车。

  刚到银川,一下火车,大风吹得他睁不开眼睛。从温润宜人的成都平原来到塞北高原,江耀华心里的落差可想而知。“当时就有想回家的冲动,但我又想,既然来到了大西北,就要像种子一样扎根沙漠,奉献自己的力量。

  当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刚刚成立,各行各业都处于起步阶段,宁夏的公路建设同样从零开始。江耀华刚来银川时,银川城区连条像样的街道都没有,基本是土路、沙子路。“一条大街两座楼,一个公园四只猴,四路汽车一路走,一个警察看两头。”当时还没有成立宁夏公路勘测设计院,宁夏只有一个勘测队,江耀华便留在勘测队正式开始了他的宁夏生活。“没有交通工具,我们就背着行李,从一个测量地走到另一个测量地。”江耀华说,那时候感觉有使不完的劲。

  1980年6月,宁夏公路勘测设计院承接了平(凉)惠(安堡)战备公路的测设任务,江耀华担任桥梁组组长。6个月内必须完成200多公里一阶段设计文件。该路的路线长、地形复杂、山大沟深,仅桥梁就有大桥2座、小桥涵217道。

  “从平凉到惠安堡,十分荒凉,举目四望,全是光秃秃的土黄色山峦,几乎没有绿色。”江耀华说,没有交通工具,他和测量队靠双脚走遍了200多公里。

  “最艰难的是去黑风沟和折死沟,光听名字就让人觉得阴森森的。”江耀华开玩笑说,这两个沟名副其实,有50多米深,桥梁设计难度很大。当时,勘测队没有任何安全设备,全凭双手双脚外加一副好胆量在沟里爬上爬下勘测,脚蹬手抓的地方,都是黄土圪瘩,稍有不慎,都会掉进深沟。同行的测量队员建议不要下去测量,但江耀华坚持下到50米深的沟里亲自测量。“要想设计好,勘测马虎不得。”他说。

  测量工作不仅爬山还要涉水。1986年3月,春寒料峭,江耀华负责石嘴山黄河大桥的勘测设计工作。当时,已50岁的他抢先穿上水裤,跳进水里测量。“黄河水流湍急,年轻队员下去没经验,怕不安全。”江耀华说。

  “现在交通方便,测量有很多专业设备,既先进又快速。”退休后,他被自治区交通厅返聘做公路桥梁的审核工作,直到70岁,才慢慢从工作岗位上歇下来。为防止老年痴呆症,他每天坚持背成语和英语单词。

  “现在宁夏的公路已经超过3万公里。60年来,宁夏变化太大了。”从22岁到宁夏,江耀华一辈子奋斗在宁夏公路建设上,足迹踏遍宁夏的山山水水,先后参加了30多条公路的设计和勘测,参与、指导设计的大中公路桥梁有30多座,小桥涵不计其数。(记者 赵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