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退役,我们该反思什么(体坛走笔)

21.05.2015  12:22

   “仪式”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用“形式主义”来解释

  不过,在上周末进行的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赛场上,当看到眼里含着泪、脸上带着笑的刘翔推倒跑道上的栏架时,很多现场观众流下了泪水。至少在这个时刻,他们对刘翔的这场“退役仪式”以及围绕他展开的争论暂时停止了。作为运动员的刘翔,无数的梦想、遗憾乃至争议,都在这个充满仪式感的动作里画上了句号。

   其实,围绕刘翔所发生的一切,需要我们反思的东西很多。

  一些人说,刘翔“消费”了人们的情感。但回头想想,我们何尝不是在“消费”刘翔呢?刘翔两次败走奥运会后,很多深感“被耍”的人将刘翔从“”骂成了“”。那当初又是谁将刘翔由人变成“”呢?当对金牌和荣誉的推崇让刘翔不得不冒着残废的危险站上赛场的时候,又是谁造成了这样的社会心态和舆论环境呢?当不少媒体呼唤“下一个刘翔在哪里”的时候,又有多少还记得那些已经退役的“刘翔”们?

  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观点、评价成了“发声”标志,甚至往往快于对事物本身的认识;海量信息传输在丰富认知结构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干扰着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尽管很多人可能了解,肌腱受伤的刘翔仍在坚持高强度的训练,因而对他保持着相当的敬意,但很多人可能不了解,运动员本身是无法预测伤病何时到来或者加重的,于是产生了各种误解甚至鄙夷。

  另外,我们当然应该计算培养一个刘翔需要花费纳税人多少钱,以及值不值花这笔钱;不过,我们更应该算的一笔账是,一个成功的刘翔让神州大地多少孩子愿意清晨从被窝里爬起来追风奔跑。如果更精确一些,我们还应清楚地了解,一个体育项目的竞技水平和群众健身如何才能做到相互促进。这些都是体育改革下一步应该研究的重点。

  多少年后,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这场因刘翔“逃跑式”退赛、“商业性”退役所引发的口诛笔伐,不过,至少有的人会记起触动其内心柔软部分的刘翔奥运夺冠那一幕。如果还能因此而回忆起更多关于刘翔曾经带给中国田径和观众的“美好岁月”,那就更加善莫大焉了。

  对于刘翔来说,当推倒栏架的那一刻,他无疑是幸福的。对于争吵不休的舆论和中国田径运动来说,这也意味着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