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国:黄羊钱鞭在校园里传承开花

04.12.2015  18:06

   人物介绍

  刘秉国,58岁,民间舞蹈——黄羊钱鞭第五代传承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从1975年至今,借助校园这一非遗传承基地培养了上万名学生。

  民间舞蹈——黄羊钱鞭第五代传承人刘秉国正在进行校园非遗传承。

  我叫刘秉国,是中宁三中的老师,是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舞蹈——黄羊钱鞭的传承人。黄羊钱鞭是流传于中宁县余丁乡黄羊村的一种集舞蹈、健身、体育和防身为一体的综合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黄羊钱鞭的前世今生

  黄羊钱鞭起源于1640年明朝时期游牧民族的牧羊鞭舞。据说,当时有一个家境贫穷的少年呼娃,以给牧主放羊为生,因他生性伶俐,所放牧的羊各个膘肥体壮,在过年时经常可以得到牧主的赏钱。呼娃将赏钱拴在牧羊鞭上,前后左右甩动发出的噼里啪啦的响声,时间一长,便形成了钱鞭舞。随着模仿、追随的人越来越多,这种钱鞭舞就流传了下来。

  我听村里人讲,1948年,村民刘明为逃避国民党抓壮丁,跟随他的父亲刘万众来到了黄羊村,将父亲教给他的几种独特鞭法与当地的钱鞭舞相结合,使钱鞭舞更具观赏性。翌年,在云南当兵的刘恒(刘明之兄)来到黄羊村,看到弟弟玩的单鞭舞动作单一,响声不大,于是改为双鞭舞,一直流传至今。

  余丁乡黄羊钱鞭的主要道具是两根长约80厘米、直径约为4厘米的木棍或竹竿,在两端沿径上挖空装上麻钱,再扎上染成红绿两色的麻缨,木棍或竹竿的周身漆成红绿两色的环纹。表演者多穿比较喜庆的红、黄、粉色绸缎宽松服装,女性头饰用红、粉或绿色的方丝巾,男性头饰则用纯白的长方形毛巾。

  黄羊钱鞭舞的基本动作有三种,这三种基本动作的每四拍之内,双脚要随节拍走或踩出十字步,身体要保持平衡,动作要协调大方、流畅。近几年,在诸多文化艺人的不断努力下,黄羊钱鞭又融合了久负盛名的吴起秧歌、安塞腰鼓的精华动作和现代舞的扭摆动作,套路也发展到现在的龙门阵、一字长蛇阵、二龙戏珠等十几种,形成黄羊钱鞭更加欢快流畅,粗犷豪放的独家风格,成为该县众多民间社火中的瑰宝,深受群众喜爱。先后应邀参加自治区第一届经济贸易洽谈会、中国第十三届西部商品交易会等大型活动的开幕式助兴表演,受到多次奖励。

   编创校本课程传承上万学生

  我在六七岁时,逢年过节、庙会及村里人为新兵送行时,经常能看到大人们欢欢喜喜地表演黄羊钱鞭。我非常喜欢,也就跟着模仿,慢慢地融会贯通,跳的动作经常比大人们还好。高中毕业后,我到村里当民办老师,开始给班里的孩子们教黄羊钱鞭,也给村民们教。

  2008年,全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活动时,中宁三中邀请在外校教学的我前去指导、编排黄羊钱鞭基本动作。2009年,我调任到中宁三中担任初中钱鞭校本课和音乐课教学任务,开始创造性地传承和发展黄羊钱鞭这一文化资源,并与其他教师合作开发出极具特色的校本课程《钱鞭神韵》。

  《钱鞭神韵》这本教材,可以让人们详细地了解到钱鞭的起源、道具和服饰、风格特色及基本动作、舞打套路、鼓点配乐以及传承与创新、教学特点、技法等十多方面。教材中还把黄羊钱鞭传统的秧歌舞蹈与青少年喜爱的韵律操相结合,再融入舞蹈、队列变化、服装设计等新元素,极大提高了学生对此项运动技能的喜爱。

  在教学中,我每年耗时57840小时,传承1347人。中宁三中18个班里,人人都学会了黄羊钱鞭。除此之外,在每年寒假期间,我还会组织七年级新生组成学校钱鞭队,在春节前后演出、展演。经过多年传承,目前已普及了上万名学生。

   校园传承遭遇难题

  现在,黄羊钱鞭在校园传承中也遇到一些难题。

  首先是学校资金短缺,2009年黄羊钱鞭进校园时,购置的一些鼓乐、道具、服装一直沿用至今。现在损坏严重,严重影响了表演效果。加之学校困难重重,无能力进一步推动黄羊钱鞭向前发展。庆幸地是,今年中宁三中被列入自治区级非遗传承基地,希望能借机进一步发展传承这个项目。

  另外,黄羊钱鞭的主要传承人现在均年龄偏大,而年轻人又缺乏吃苦精神,许多高难度的精华套路面临失传;一部分具备表演能力的人员外出打工或出嫁,人员的流失严重影响了整体表演效果和精华套路的传承,所以,黄羊钱鞭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记者 陈秀梅 马骋/文 武晓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