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四渠村“老支书”的扶贫过去式和脱贫现在时

06.11.2016  17:06

  “从前,我是给乡亲们扶贫,今天可是大伙儿都来帮扶我。”说这话的,是盐池县王乐井乡刘四渠村村民王平。

  王平不是普通的村民,他曾经在刘四渠村当过21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乡亲们都习惯叫他“老支书”。

  11月1日上午,村主任冯平专门到“老支书”家里,告诉他明天包扶干部要来“算账”,让他留在家里,抽空先细细算算自己家今年的收入。

  “老支书”今年65岁了,可在家里他却是年纪最小的,老伴68岁,老母亲85岁,3位老人组成了村里一个特殊的“建档立卡户”。

  算账,还能咋算?前两天才把家里十几亩玉米、荞麦都收完了,年初“作战图”上计划的70立方米青贮池也建好了,还养了18只羊。今年老两口时不时在附近打打零工挣些钱。就这些啊。

  “老支书”挺羡慕现在的村干部。虽然很忙,天天要跑贫困户家,一会儿是“精准识别”,一会儿又是“精准施策”,今天上门核实登记贫困户的需求,明天督促家家“作战图”的进度,再不就是啥啥项目来了,看大伙儿咋实施……可这些,老百姓欢迎啊。

  1986年,他当上村支书后,一天也是个忙。可忙的是啥?忙着“催粮催款”“计划结扎”。村民见了他,那才叫个烦。一家收几十、几百元,跑几趟都不一定能收上来。

  说起那时候,“老支书”直摇头,工作真难做啊,也不能怨乡亲们。刘四渠村地方偏僻,500多户完全“靠天吃饭”,不少人家一年到头都挣不上200元钱。

  当时,“老支书”很大的精力也放在了帮乡亲们脱贫致富上。可说白了,那时的扶贫就是“要补贴”“要救济”。要来了,给谁?上世纪80年代,村里80%的村民住的是土窑,都穷。所以只能紧着生病的、没有劳动力的几家平分,其他村民,来年再说。其实就是“撒胡椒面”。那时他最怕听见谁家有生大病的。村上没钱,只好往乡上打报告,可一次最多能“要来”500多元钱,杯水车薪……

  如今,村民们都有医保了。今年,村民朱仟的老伴患了乳腺癌,花了18万多元,合作医疗报销了13万多元,保险公司报了2万多元,民政局还救助几千元。这要是搁过去,哪敢上医院,怕是只能在家熬着了。

  过去“老支书”扶贫,给出去的钱,村民多是吃完用完了,根本不顶啥事儿。也有过好多次给村民发羊的,一户给上几只,挣不上啥钱。往往是前脚刚发下去,后脚村民就给卖了。说“年年扶贫年年贫”,毫不夸张。

  现在不同了。“老支书”和村里其他111个贫困户,谁家的青贮池啥时候该开工、玉米收得咋样、新添了几只羊……县乡村的包扶干部比他们还上心。不管种啥、养啥,都有补贴、奖励。今年县上还给他们贫困户买了“脱贫保”,种植养殖都有“保险”。

  照这样干下去,哪有不脱贫的理儿?(记者 王桂生 张向阳)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