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过足演员瘾 欢声笑语遍乡野

07.09.2015  17:12

  新华社银川9月6日电题: 农民过足演员瘾 欢声笑语遍乡野——宁夏730个农民文化大院“种”出可口文化“庄稼”

  这是西北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没有璀璨的镁光灯,没有华丽的大舞台,然而当粗犷的秦腔吼出来时,男人们和女人们开怀的笑声响彻夜空……

  “文化大院”是挂在农家小院门前的金字招牌,带头人王永红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有名的文化能人,自己创编的舞蹈《锈金匾》、快板《共产党政策就是好》、宁夏道情《四位大娘夸养老》深受当地农民的喜爱。

  “从教师岗位退休后,我在家闲着无事,附近村庄的人邀请我排了几个节目,没想到反响特别好。我们村里人不乐意了,就让我组织他们一起唱唱跳跳。”69岁的王永红告诉记者,2012年,他把自家800多平方米的农家小院改造成文化大院,这几年在政府的扶持下,陆续布置了书画作品陈列室、刺绣室、化妆室、乒乓球室。

  农闲时,村里的妇女会聚在一起交流刺绣、剪纸经验,钻研技艺;乒乓球室成为村民们锻炼身体的好地方;在乐队排练室和卡拉OK室里,深藏不露的农村能人们则凑到一起,吹拉弹唱;舞蹈队的节目也是形式多样,有舞蹈、歌曲、快板……

  王永红说,文化大院搞活动很灵活,农闲时一周三四场,农忙时就周五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吼吼秦腔。村里说闲话、上麻将桌的人少了,歌声、笑声多了。在王永红文化大院的带动下,周边的自然村几乎都成立了农民自乐班。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化大院已成为宁夏农村文化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自治区文化厅统计,目前全区已建成农民文化大院730个,成为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

  自治区文化厅公共文化与非遗处副处长万亚平说,宁夏农民文化大院多由文化能人利用闲置场地或民居举办,一般开展书法绘画、小型文艺演出、非遗展示、读书看报、舞蹈健身等文化娱乐活动。

  同样在原州区,梁云文化大院开设皮影、书画、戏曲表演等活动场地,还自办了农村非遗展示陈列馆,集中展示六盘山区农耕文化,为弘扬传承优秀民间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农民文化大院是最基层的文化载体,它就在村庄内,活动在农民身边,为农民就近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极大便利,将公共文化服务‘触角’延伸到最基层,打通‘最后一公里’,成为破解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问题的有效手段。”万亚平说。

  为鼓励农民文化大院健康快速发展,宁夏各级党委、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农民文化大院基础设施建设、常态化开展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

  自治区政府每年将扶持农民文化大院列入“为民办实事”文化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800多万元,为410个农民文化大院配送开展文化活动所需的音响、乐器、服装、电脑、书柜、图书等器材。固原市隆德县投资186万元建成22个农民文化大院。中卫市中宁县积极为农民文化大院解决场地问题,建成39个文化大院,覆盖全县所有乡镇。

  在以往以“送文化”为主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下,农民往往“蹲在台下看”,参与积极性不高。而农民文化大院扎根于农村,他们了解农民爱好、掌握群众需求,开展的文化活动群众喜闻乐见,更多农民“站到台上演”,过一把演员瘾。

  中宁县新堡镇“夕阳红”文化大院由20多名农民文化“能人”和退休干部组成,2007年成立以来,坚持自编自演原创作品,每周3天时间用于排练,力求节目精益求精。在给当地农民带来精彩节目的同时,“夕阳红”还“走出去”交流提高服务水平,曾先后组团到香港、上海、北京等地演出,并屡获殊荣。

  “从小就喜欢穿裙子,可是以前家里穷没穿过,后来就断了念想。没想到,老了老了还圆了穿裙子的梦,到那么大的舞台表演节目,算是没白活。”王永红文化大院一位60岁大妈的话道出了农民演员的心声。

  万亚平说,农民文化大院不仅填补了农民的文化生活空白,为农村培养出一批有一定文艺特长和创作才能的乡土人才,同时也使歌舞、社火、地方戏剧等得到推广。下一步,宁夏将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器材设备配置标准,奖励优秀文化大院,努力促进农民文化大院健康发展,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

(原文载于新华网宁夏频道2015年9月6日,作者:艾福梅)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
5年支出672亿元年均增长5.7% 中卫市“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近日,家住中卫市沙坡头区世纪花园小区的戚璐圆说,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