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民生】养老服务通力合作提升含金量

21.01.2016  10:25

  近年来,针对银川“老龄化”趋势凸显现象,我市加大了对为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将日间照料中心列入为民办10件实事之一。银川养老服务产业目前面临怎样的挑战?未来该如何发展?1月20日,本报记者邀请到人大代表马少云和政协委员王立新两位嘉宾,共同讨论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路径。

   产业初成任重道远

  记者:近年来,银川养老服务产业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哪些问题还需加强重视?

  马少云代表:目前,我市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形成。同时,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以及农村幸福大院建设,实施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等工作。

  王立新委员:银川养老服务产业已在全区走在前列,但由于投入周期长、利润少,目前市场需求和现实还存在一定冲突,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还需政府的大力支持,农村养老服务产业还亟待开发。同时,城区已有的养老服务产业还需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加大政府监管和扶持。目前,银川养老服务专业人才较少,尤其是慢性病护理人才。这些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完成。

   完善机制部门联动

  记者:银川未来该如何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如何为养老服务产业引来活水?

  马少云代表:养老服务业涉及到老年人医、食、住、行、慰等服务内容,工作机制是否得力,直接影响着养老服务质量。目前,我市养老服务工作基本上都由民政、老龄部门监管,由社区(村委会)兼管和提供服务,没有专门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养老服务业发展。建议市民政局设立专门科室,配备专管人员,专门从事养老服务业工作,并建立专门的岗位津贴,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王立新委员:养老服务产业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的通力合作,才能为银川引来养老服务产业的活水。打造“养老在银川”,应该在全社会加强对养老服务产业的关注和重视,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服务质量。银川可以结合“医疗+旅游”的模式,吸引周边人来银川养老,为养老服务产业聚集人气。同时,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养老服务产品。比如老年人电梯座椅、老年大学等都可以成为产业链条中的内容。

  记者  陈玲  吴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