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泾镇要建成回族卫星小镇

16.03.2015  19:12
  泾华园安置区一二期工程已完工,三期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可安置3116户、14000余人。 记者 孙楠 摄     说起兴泾镇,想到的就是吊庄移民。上世纪80年代初,自治区启动移民吊庄工程,来自泾源县、彭阳县的2万多山区居民在20多年的时间里陆续来到西夏区兴泾镇安家。如今,20多年过去,吊庄移民是否融入了银川的城市化进程中,这些移民的生活状态又是怎样呢?      昔日难缠的村庄仅用18天完成拆迁     银川市第九污水处理厂选址在西夏区兴泾镇十里铺村,项目370亩用地范围内有179栋温棚,涉及44户居民1.7万平米的房屋拆迁。这个消息一出来,从西夏区到兴泾镇,各级负责拆迁的领导都皱起了眉头,因为他们都知道,吊庄移民出了名的难缠!     兴泾镇党委书记邵中宏告诉记者,2014年11月20日接到动迁任务时,他觉得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事情的进展却出人意料地顺利,从12月12日拆迁工作正式开始,到12月30日全面结束,仅用了18天。西夏区不少干部都很惊讶:吊庄移民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好说话了?拆迁过程中,兴泾镇做的大量思想工作固然功不可没,但更重要的是吊庄移民心态上的变化。      乐意拆掉大瓦房欢喜住进新楼房     最早一批移民之一的兰新俊一家有4口人,2002年,在银川打拼了十多年后,他终于盖起了十几间大瓦房。而这次征地拆迁,兰新俊毫不犹豫地签了协议,拆了自己的大瓦房,换来泾华园安置区两套80平米的楼房。“住楼房好啊,水电气齐全,装修漂亮,小区环境还好,孩子上学也近,感觉自己像个城里人了。”     邵中宏说,以前农民不愿意住楼房,因为那时候家中有农机具,还养鸡养羊,搬到楼房没地方放。另一方面,农民觉得花那么多钱买楼房不值得,所以非常抵触。经过十多年的城镇化建设,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农业耕作也都机械化了,养殖业收归大企业集体养殖,他们这才愿意住进楼房。     地处兴泾镇核心区的泾华园安置区也很漂亮。兴泾镇去年投资1200万元用于镇区污水管网改造、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一个新型的小城镇初具规模。泾华园安置区共分三期,一二期工程已入住,三期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可安置3116户、14000余人。      办企业搞创收,农民没了地有了工作     住房问题解决了,可是征了地、拆了大棚,等于断了农民的根,就业问题怎么解决?     十里铺村年轻的村支书禹少君给出的答案是:劳务输出。“十里铺村现有居民997户,年人均纯收入8200多元,主要来源是大棚蔬菜种植和劳务输出。”禹少君告诉记者,十里铺村有两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一个是银川军慧来工贸有限公司,一个是集体创收项目——停车场。军慧来工贸公司在全市范围内包揽工程,目前已完成600多人次的劳务输出。禹少君说:“我们给各大企业推荐工人,还承包一些绿化、铺路的工程,效益还不错。”停车场2014年5月建成,当年创收14万元。     49岁的殷成刚,原本家里有两栋大棚,现在则是停车场的“掌门人”,每月村集体支付他1000多元工资。殷成刚说:“种了10年大棚,赶上年景好,一年两茬菜,能收入2万元左右。现在出来上班,我一个月1000多元,媳妇在环卫上扫大街,一个月也有1000多元,手头比原来种菜宽裕。”     因为拆迁而受益的并不只有殷成刚一家,禹少君告诉记者,已完成拆迁的177座大棚,所有农户补偿都已经到位,“加上土地使用和地上附着物,殷成刚家两栋大棚收到补偿款16万多元。”      未来要打造回族卫星小镇     而最让失地农民有信心的,就数兴泾镇未来的发展规划了。邵中宏说:“我们要打造银川最具风情的回族卫星小镇。”     在兴泾镇未来整体规划中,北面的十里铺村、泾华村、黄花村全部要搬进泾华园安置区,成为城镇新市民;南面的西干村、泾河村、兴盛村则延续以往优势,发展畜牧养殖业,“我们准备注册兴泾镇黄牛肉品牌,更好地帮助农民创业、再就业。”邵中宏告诉记者,兴泾镇失地农民创业就业园区暨农贸市场项目已初步完成规划,项目占地123.37亩,总建筑面积4.3万平米,包括特色商业街、商贸物流区、小商品加工等区域,“我们还打算引入义乌小商品批发,设立二级批发点,高起点规划小商品城。”而兴泾镇肉牛养殖区二期也在筹划开工,总投资1300万元,建成后将新增肉牛存栏1000头以上。殷成刚说,等养殖区建好,他就辞了工作搞养殖。(记者 黄超)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