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明长城银川在行动

25.12.2015  08:48

  水洞沟明长城遗迹。

  自西周开始,战国、秦、汉、隋、金、明等朝代都曾在宁夏境内修筑长城。目前,宁夏境内几乎可以找寻到历史上各个朝代修筑的、技术迥异的长城遗迹,被称为“中国长城博物馆”。然而,这一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与保护,遭受了自然和人为双重破坏。12月6日,银川滨河新区水洞沟隧道的完工,引起了国内不少媒体和文物专家的关注,因为这是宁夏首次尝试在公路建设中采用隧道方式保护明长城,守护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12月14日,记者驱车前往银川滨河新区水洞沟隧道,探访历经沧桑变化的明长城的保护工程。

   水洞沟隧道“史上最保守工程

  驱车出市区30分钟后,距水洞沟景区不远处,4个巨大的洞口便进入了视线,随之进入视线的是隧道上面蜿蜒的明长城。明长城银川段西起横城黄河岸边,东至水洞沟西侧大冲沟和灵武交接。 

  “这段被称为水洞沟隧道的公路隧道全长190米,是银川滨河新区S203(东环路)头道湾至黑山段辅道建设中一段重要工程。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水洞沟隧道是宁夏第一个从长城脚下穿过的公路隧道。”水洞沟隧道施工现场总工程师朱平告诉记者,洞顶距离明长城仅10多米,给施工提出了很高要求。

  朱平清楚地记得,2014年9月开工建设时,挖掘机开挖后挖出的全是沙土。“头顶就是长城,这种土质条件,谁能保证不出现沉降。”他说,刚施工时有很多担忧,不过很快这些担忧就消除了。挖掘机继续向里挖,出现了沙岩结构,这就意味着发生沉降的风险降低了。不过,滨河新区管委会要求施工单位不仅仅是降低沉降风险,还必须保证隧道上方明长城的安全。 

  “水洞沟隧道建设采用双向10车道,2个主洞,2个辅洞。4个洞跨度超过70米,单洞最大直径17米。要保证长城安全,也要确保隧道按时完工,施工只能采取最保守的方案。”朱平说,这段隧道是他们单位所建设的“史上最保守的工程”。

   河东明长城亟待更大保护

  在施工现场公布的工程介绍中,这段190米的公路隧道工程造价1.1亿元。施工现场负责人介绍,工程所消耗建筑材料要比常规公路隧道多,为了保护这段明长城,花费可谓巨大。 

  那么,这段长城究竟保护得怎么样?记者沿着明长城进行了探访。在水洞沟附近,记者看到有游客爬上一处烽火台拍照留念,攀爬的过程中,原本松软的残存土城墙上,有沙土塌落下来;城墙上及城墙脚下满是垃圾;围城东侧保护区内的大片土方被人为铲平。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长城被人为破坏的现象随处可见。 

  河东大边墙的一段长城属万里长城的一部分,西自横城堡以西0.5公里的黄河岸边,全长约45公里。墙体全部用黄土夯筑,因破坏严重,也是断断续续的。月牙湖一带至横城大边墙一线沿黄河分布的明代“长堤”一部分,因紧靠黄河,被河水冲刷,几乎消失殆尽。记者从自治区文物局获悉,由于破坏严重,该段长城也已经启动了相关的保护工程。

   三关口明长城完成一期修复

  在采访中得知,现银川市行政区域内留存的两段长城均为明长城,墙体均以土夯为主。一段是分布在贺兰山沿线的宁夏西长城的一部分;另一段是在河东横城一带的明代河东大边墙。2001年,这两段长城都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贺兰山东麓的明长城依贺兰山势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延伸,全长约15公里,以三关口为界,分为南北两段。三关口以南的长城,每隔一段就修有烽火台,保存好的地方墙体高10米,基宽8米。此段长城被洪水冲开的断沟较多,部分地方墙体风化坍塌严重,一些地方被开辟成道路。三关口以北的长城,全长2公里,呈东南——西北走向,除极少部分保存较完整外,大部分残破。 

  市文物管理处主任张艺明说,为了保护本土文化遗产,明长城宁夏三关口段一期工程于2014年启动,一期工程修缮1000米,目前已经完工。此外,三关口段一期工程已经报审国家文物局,待批复后,将启动二期工程。

  记者  张碧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