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28.12.2015  18:47

扎实稳妥“十二五”胜利收官 —一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今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规划可以胜利收官”,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回望今年以来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大势,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刻阐释,是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的重要遵循。

稳,是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稳,首先体现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在中高速、稳在合理区间,预计全年增长7%左右,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年经济总量,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30%左右。稳,更体现在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结构稳步优化、质量稳步提高,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60%、服务业比重超过50%,增长新动力新亮点不断出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稳,还体现在改革的稳步推进,民生的持续改善,风险的妥善化解,社会大局的总体稳定。今年主要目标任务完成得稳、完成得好,使“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划上圆满句号,也为“十三五”时期发展顺利开局和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说“十二五”规划可以胜利收官,首先就在于取得的成就“”,可谓实实在在。数据最有说服力,总的看,规划所确定的24项主要指标都将完成。从几项主要指标看,这5年,经济年均增长7.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从4516美元增加到约8000美元,城镇新增就业6400万人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8%,农村贫困人口由1.66亿人减少到6000万人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49.95%上升到55.8%,高速铁路里程从0.5万公里增加到1.9万公里以上、占全球60%多,节能减排指标全部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使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新台阶,站在了更高的发展水平上。

实,还体现在百姓的感受上,可谓真真切切。“十二五”时期,可以说是群众得到实惠多、感觉变化大的时期。居民收入增长跑赢GDP,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的腰包鼓了”。就业机会增多,人们感叹“不挑不拣都会有事做”。保障房超额建成,医保实现全覆盖,群众从中获得实在益处。脱贫攻坚力度加大,贫困群体感受到真扶贫、扶真贫的力量。改革给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去政府部门办事更简捷方便,创业创新的机会增加、阻力减少。群众普遍感受到党风政风之变,称赞“八项规定改变中国”。“十二五”发展成就的真切实在,振奋了党心,赢得了民心。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来之不易的成绩,源自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的顽强拼搏,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运筹帷幄,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尽管前进路上依然存在风险和挑战,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只要我们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握正确方向,扎实稳步推进,就定能不断闯关夺隘,创造未来。

审时度势 “十三五”崭新开局—二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起跑决定后势,开局关系全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至关重要。

“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大势作出了科学性、前瞻性的分析和判断,为实现“十三五”崭新开局作出了战略部署。要开好局、起好步,关键就在于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不明因无以知事论断”。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正确认识经济大势、准确研判经济态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总体来看,尽管艰和险在增多,但时和势都在我们这边。

从国内看,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长新旧动能也在转换之中,仍然面临下行压力较大、风险隐患增多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但形有波动,势仍向好。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潜力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大,新动力(310328,基金吧)正在强化,新业态不断出现,很多地区很多产业都在发生可喜变化,前景是光明的。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完成了今年主要目标任务,使“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划上圆满句号,为“十三五”崭新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国际看,明年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疲弱复苏态势,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比较大,出现突然性事件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但国际社会在高度关注经济增长和结构性改革、短期资本流动和长期投资、科技创新和促进就业、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这些重大关系,正在着力应对。可以说,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既充满机遇又富有挑战。只要我们深入研判,及时做好预警、预案、预控,保持战略主动,抓住有利机遇,主动有所作为,继续做强自己,把硬实力和软实力不断搞上去,就能为实现既定目标营造有利外部条件。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审时度势,关键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实现“十三五”崭新开局,根本的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引领发展、推动变革,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努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开局是胜利的关键。只要我们坚定发展信心,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锐意推进改革,就定能为实现“十三五”崭新开局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遵循逻辑 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三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临大势贵在顺而有为。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关键就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遵循大逻辑,顺应大趋势,不断增强和发挥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了千明,一迷万惑”。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首先要解决“怎么看”的问题。“物之所在,道则在焉。”我国经济正从粗放向集约、从简单分工向复杂分工的高级形态演进,这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再按照过去那种粗放型发展方式来做,总有一天会走进死胡同。面对比较严重的结构性产能过剩这个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抓住时机进行战略性调整就能顺利过关。面对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能有效化解。只有彻底抛弃用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再现高增长的想法,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的思维定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发挥我国经济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引领我国经济迈上新台阶。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重心是解决“怎么干”的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实现多方面工作重点转变的“十个更加注重”,可以说是引领新常态的方法论、实践论。比如,过去主要看增速有多快,现在就要看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多好;过去有的城镇化“见物不见人”,现在就要注重以人为核心、回到让更多人口融入城镇这个本源上来。这样的转变中,蕴含的是思维和方法的转换。再比如,供给侧矛盾突出,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这样的转变,是工作要求和侧重点的变化。总之,顺应新常态这个大势,做到“十个更加注重”,就能有力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会不会遵循大逻辑,能不能有新作为,是对各级干部的重大考验。进入新常态,不少同志认识逐步深入、适应更加主动、引领已经开始。但也有一些同志不知道怎么干为好,正所谓“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的确,对新常态有一个深化认识和逐步适应的过程,但适应一定要雷厉风行、殚思极虑,适应得越快越好,不能坐着等、站着看。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深入回答了对新常态怎么看、新常态下怎么干的问题。结合本地实际深刻领会、认真贯彻,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就能在引领新常态中有所作为、大有作为,使我国经济增长巨大潜力转变为现实,让“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

精心实施五大政策支柱—四论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成天下之大功者,有天下之深谋者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五大政策支柱——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这一相互配合、协同发力的政策体系,为我们推进结构性改革提供了顶层设计,为中国经济攻坚克难、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制度动力。

行稳方能致远,搞活才有出路。推进结构性改革,既离不开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也需要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改革发展任务繁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与宏观调控中“两难”、“多难”问题增多的现实,更要抓住要害、精准施策。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就是坚持辩证法,在政策引导上兼顾宏观与微观、当前与长远,找到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一方面,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从而稳定各方预期;另一方面,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营造商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环境,通过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来扩大消费需求,从而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方向明才能定位准。一个“”字,点明产业政策必须瞄准结构性改革方向,引导资源流向薄弱环节与关键领域。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等,就能推动形成新的增长点;坚持创新驱动,加快绿色发展,着力补短板、强实体,就能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让新兴产业更加蓬勃发展。

改革重在落实,政策重在实效。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啃硬骨头、涉险滩,需要定力和韧劲,更需要扎实有效的落实机制。加强统筹协调,调动地方积极性,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提升改革执行力和穿透力,才能使改革不断见到实效,使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动力。结构性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处理好深化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经济转型升级要经历化蛹为蝶的阵痛,只有更好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器作用,兜底线、保基本,才能舒缓阵痛、改善民生,为推进结构性改革化解阻力、凝聚共识,夯实打好改革攻坚战的社会基础。

信不弃功,智不遗时。”改革发展之路,总是挑战与机遇同在。只要我们把握方向、狠抓落实,精心实施五大政策,就必定能不断推进结构性改革,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奋力书写中国经济的崭新篇章。

锐意进取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五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深化改革,针对真问题才能对症下药;经济发展,找到实办法才能行稳致远。

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站在中国经济无法绕开的历史关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部署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之作为完成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十三五”时期能不能开好局、起好步,关键就看能不能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件大事抓好抓实。

观察问题,看到病症很重要,找准病根更重要。目前,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已在供给侧。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的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导致人们出国买马桶盖、电饭煲甚至药品、牙膏。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在战略上坚持持久战,又要在战术上打好歼灭战。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敢于经历痛苦的磨难,适当提高换挡降速容忍度,先筑底、后回升;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这五大任务是五块硬骨头,我们要懂得化解产能过剩,才能为优化供给结构腾挪空间;降低企业成本,才能让企业轻装上阵、激发活力;化解房地产库存,才能稳定房地产市场、形成良好预期;扩大有效供给,才能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防范金融风险,才能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做到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才能消化无效产能、培育崭新动能,让经济发展获得新的动力。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需要“五大政策支柱”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让政府调控更加有效,让市场运行更加顺畅,就能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从而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

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只要我们把握正确方向、奋力开拓进取,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就一定能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
5年支出672亿元年均增长5.7% 中卫市“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近日,家住中卫市沙坡头区世纪花园小区的戚璐圆说,新华网
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获大禹奖
  近日,记者从宁夏水利厅获悉,新华网
宁夏生态环境监测“十四五”规划出炉
  合理扩增空气自动监测站   实现天地一体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