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艳青的事业梦想:一心唯找水 汩汩为清泉

11.04.2019  18:20

  “我的工作和生活一直平平淡淡、普普通通,好像没什么可说的……”4月10日,宁夏地质局副总工程师于艳青一边整理密密麻麻的野外工作笔记,一边微笑着说。

  近30年来,说走就走,风餐露宿,走到哪儿住到哪儿,很多时候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是她的工作常态。

  1989年,于艳青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对于女孩子来说,选择地质专业是人生的一次挑战。进入地勘行业,意味着大部分时间将远离城市,在人迹罕至的地方艰苦作业。

  在宁夏南部地区,缺水曾是这里百姓长久以来挥之不去的阴影,于艳青立志在勘查找水的事业上做出一点成绩。

  上世纪90年代,宁夏地矿部门加大在全区的地质找水工作力度,启动了宁夏南部扶贫找水特别项目。作为地质部门新兵,于艳青积极加入项目组。

  水文地质测量、调查、钻探、抽水试验……从最初的野外调查,到勘查成果的正式移交,少则四五个月,长则一两年。只要项目启动,于艳青和队友们就没有了节假日,元旦、春节都是在野外作业中度过。

  项目组先后在宁夏中南部为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彭阳县等中心城镇探明城市集中供水水源地7处,提交B级地下水资源量近11万立方米/日,基本满足了宁夏7个县(区)城镇化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于艳青所在的水文地质勘查部门,勘查完成了宁夏主要市县近40个集中供水水源地的勘查工作,占全区水源地勘查总数的90%,提交B级地下水资源量近150万立方米/日,确保了城市生活及部分工矿企业用水需求。

  汩汩清泉,是水文地质勘查队员用长期的野外生活为代价换来的。2002年,于艳青考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攻读水文学与水资源博士学位,随后取得了博士学位。学成归来的于艳青更忙了。从宁夏中南部严重缺水地区勘查找水、到全区城市供水水源地勘查,从宁夏“一号工程”——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到黄河金岸,处处留下了项目组寻找水源的足迹。2010年10月,于艳青被任命为宁夏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察院院长,带领宁夏找水人寻找黄土高原深处珍贵的水源,探索老面姓对水的渴望与水资源利用最短的距离。

  2010年12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炉,将宁夏沿黄经济区列入国家重点开发区。于艳青所在的宁夏水文地质勘查部门,提出了“移民安置区建设在哪里,地下水勘查就跟进到哪里”的目标,勘查成井114眼,有效解决了固原市53处严重缺水地区与60处生态移民的饮用水难题,为自治区生态移民等民生工程提供了水资源保障。

  如何将水文地质勘查科研做得更好?于艳青一直不断探索。由她主持完成的《银川平原水资源开发——环境——经济综合效应研究》,用先进的理论和模型模拟技术,对银川平原水资源、环境、经济进行协调研究,为保护水资源、维持银川平原绿洲生态系统和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心唯找水,汩汩为清泉”,是于艳青水文地质勘查事业的梦想。近30年的辛勤跋涉,于艳青先后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自治区三八红旗手”“塞上英才”等荣誉称号。(记者 张慈丽)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