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为什么会选中宁夏中卫南长滩

25.01.2016  10:53
  黄河环抱中的南长滩村。

  1月24日晚八时,央视四套播出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将播出《南长滩:规矩传家》,南长滩村是宁夏第二个登上央视的村子。

  南长滩村,位于中卫市沙坡头区香山乡,地处宁夏、甘肃两省交界处,因黄河黑山峡冲刷淤积形成狭长河滩地而得名。这一个神秘的村落,村子虽小却拥有“三个宁夏第一”:宁夏黄河第一村、宁夏黄河第一渡、宁夏黄河第一漂。群山环绕使得南滩村几乎与世隔绝,村里人姓拓,自称是西夏后裔,并保存有完整的族谱。2008年12月,被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为宁夏首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村民大多数姓拓,据考证是蒙元军队灭了西夏国后,西夏党项贵族拓跋一支逃难至此,隐姓埋名生存下来。

  南长滩是一块由黄河河水冲刷、泥沙淤积形成的滩地,一千多亩的河滩上,从河岸到村庄依次分布着农田、和有几百年历史的梨园、枣园,一眼望去,枝繁叶茂,像是被光秃秃的群山所包围的一片绿洲。这里的果树高大挺拔,有的树冠好似撑起几间房大的凉棚,树干需要两三个人手拉手才能围拢。

  被梨树和枣树环绕的南长滩村。

   家规祖训:梨树枣树不能砍伐,要世世代代继承下去

  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为什么会会选中中卫南长滩?

  著名作家,该片文字统筹郭文斌告诉记者,“规矩传家”是南长滩村打动导演的主要原因。

  郭文斌说,过去南长滩祖先靠天吃饭,果树也成为一代代后人在这里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所以自古就有家规祖训:梨树枣树不能砍伐,要世世代代继承下去。几百年间,上千棵古树,完好无损,规则的布局也从没有任何改变,树干上苍老的纹路仿佛就是镌刻着祖先的谆谆教诲。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而规矩,对于南长滩来说尤为重要。相传南长滩人已经在这片大山里居住了几百年,交通闭塞、资源匮乏,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繁衍生息,“有规矩”“守规矩”便成为了他们安身立命、香火延续的保障。

  古梨树的年代最为久远,相传都是南长滩祖先所栽种,所以村里人一直怀有敬畏之心,按当地的规矩,收梨不能爬到梨树的枝干上摇晃、拍打,而必须恭恭敬敬地用手摘下。所以在南长滩摘梨要用到梨园里的传统工具——三角形大木梯,14米高,重三四百斤,需要几户人家一起合作才能移动。年老的负责指挥,年轻的登高摘梨,大伙一起协同劳动、挨家挨户把梨摘完。

  这些果树,年代不同,大小不一,产量也有差别,如何公平地分配给各家各户,南长滩也有自己的规矩。

  南长滩自古无论是分田地、房屋还是果树都有严格的规矩,因为各种资源对于他们来说都异常珍贵,只有严格按照规矩平均分配,才能让各家各户既满足生活所需,又能彼此和睦,团结一致,共同应对艰苦的生存环境。

  古老的南长滩村。

   严规的另一面:互助谦让充满温情

  南长滩全村现在有1000多人,一代代,无论老少,有关规矩的传说都耳熟能详,村里严规治家的传统始终未变。

  村里自古沿承下来的规矩,村民都会自觉遵守,效果非常显著,整个家族数百年来,都恪守本分,极少有作奸犯科之人,至今南长滩都没有刑事犯罪的记录,村子里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不过,郭文斌娿介绍,南长滩先辈传承的并不仅仅是维护公平、惩戒罪责的严规,还有规矩的另一面,是充满温情的互助谦让。

  南长滩的枣园环绕村庄,各家的枣树掺杂在一起,常常是两户打下来的枣散落在地面上连成一片,大家已经习惯性地只捡靠近自家的一小部分,把大部分留给邻居。

  20世纪70年代山路通车以前,黄河一直都是南长滩与外界交流的唯一途径,每年的腊月,运送山货的筏子客,从兰州顺流而下,必定会在这里停留几天,满载大红枣和软梨子,一路运到中卫、银川。南长滩人会热情地招待各地的筏子客,请他们到家里吃住。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从深山中开辟出一片绿色家园,让南长滩人的祖先拥有一颗仁义之心,对万物都怀着感恩的态度。因为被黄河环绕,出入都要渡河,南长滩人过去就用羊皮筏子做渡船,无论是本村人还是外村人,都乐意来回运送,不计钱财。

  村民拓守宏的爷爷拓占川就是过去撑羊皮筏子的渡船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一渡就是40年。拓占川最常给儿孙们说起的,就是撑渡船的规矩:“渡人需不计钱财,救人为万事之先。

  到了拓守宏这一代,他就帮着爷爷用羊皮筏子往返运送学生,还常在河边救助落水的行人。长久以来,南长滩在黄河里救人已经司空见惯,所谓的见义勇为几乎每个男性村民都经历过。

   孝道为先 崇文好学”使拓氏家族充满勃勃生机

  在南长滩还有一条规矩是:家中最小的儿子在父母年老后,要留在家乡赡养双亲,儿媳也要在跟前照料。

  村民拓兆柏高中毕业后,放弃了在外面工作的机会,回到村里当起了小学教师。30多年前母亲得了慢性阑尾炎,因为年事过高不宜手术,拓兆柏就和老伴每天熬制汤药,衣食住行悉心照料,一直到她91岁高龄去世。母亲虽然过世了,但她的房间拓兆柏还保持原来的样子,初一十五去上香,过上几个月,去母亲睡过的地方,在去睡几个晚上,算是对母亲的一种思念。

  南长滩村流传有清代初年的拓氏家谱,是一幅绢制长卷,因为年代久远,破损严重,已经无法打开,由宁夏中卫市博物馆代为收藏,但从保存的照片上能分辨出,家谱包括两部分:拓氏家族的世系图表以及祖先的画像。

  曾经担任过宁夏博物馆馆长的周兴华老师介绍,拓氏家谱上的祖先据说是因为立过战功而被加官晋爵,成为南长滩人的榜样。硝烟散尽,一代代后人,希望通过寒窗苦读、求取功名来改变生活,但在过去,大山深处的南长滩,与外界交流困难,基本无法获取外面的教育机会,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周边逐步建起公立中学,南长滩人看到了走出大山去求学的可能。

  虽然当时经济困难,但是全村老少都非常支持教育,孩子们大多都被送到七八十里外的学校上学,村里还会组织骡马队,给学生定期送饭。逐渐村里在教育后代上就有了共识:父母都要尽力送家里的孩子去上学,学生在外求学要严以律己、自强不息。

  久而久之,“崇文好学、自强不息”就成了南长滩新的规矩,让一个个学子们奋发图强、积极进取。近30年,村里先后已经有七十多人接受过高等教育。越来越多的拓家人通过求学走出大山,过上了不一样的生活。

  拓兆农、拓兆兵是同胞兄弟,现在中卫市和银川市工作生活。两人分别毕业于宁夏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他们兄妹六人,其中五人读过大学,拓家兄妹的祖辈在民国时期搬出南长滩村,因为交通相对便利,20世纪40年代,他们的父亲拓占信和四伯父拓占智当时在家庭的支持下就已经接受了高等教育。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拓占信,比祖辈们更具优势的,是他能把很多规矩潜移默化地融入到生活之中,更容易被年幼的下一代所接受。每个周六周日的晚上,拓占信都在炕头上,趴着坐着,讲故事,把文学性和故事性和哲理性融在一起,比方像孔融让梨这些都是经常讲的。

  重视教育、强调自律的拓家规矩代代传承,拓占信的第三代同样是品学兼优,拓兆农的儿子现在已经研究生毕业,成为了一名建筑师,拓兆兵的女儿在大学期间以托福114分的优异成绩留学澳大利亚。

  郭文斌说,曹蕊桂老人一直保留着老伴拓占信生前和女儿一起制作的影集,里面按照长幼、年代做了精细的分类,一张张照片、一行行文字饱含对家人深厚的感情。因为父母过世很早,家里排行最小的儿子拓占信,没有机会按照祖辈的规矩侍奉双亲,他就把家中无丁的岳父岳母,接到中卫市和他们一起居住,共同生活了20年,为他们养老送终。拓占信也成为儿女们恪守孝道的榜样。

  南长滩村几百年来,枣树梨树依然年复一年地给这里送来成熟香甜的果实,而这个大山里的小村庄对于家族的传承方式也同样执着,那就是——规矩传家!一个个规矩,无论大小,都让他们继承下来祖辈优良的传统,做人做事的美德,让他们无论在哪里都开枝散叶,保持着家族的勃勃生机。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
5年支出672亿元年均增长5.7% 中卫市“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近日,家住中卫市沙坡头区世纪花园小区的戚璐圆说,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