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遗传承的“宁夏经验”

16.06.2015  13:13

在镇北堡西部影城举行的一次非遗展示活动中,民间艺人在展示剪纸项目。 记者 季正 摄
  至今,依然有一些学院派专家并不看好非遗传承人在景区“叫卖”,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摆在眼前:大多数非遗项目面临传承和发展困境。已故的镇北堡西部影城(以下简称:影城)“堡主”张贤亮三年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坦言:“民间艺术和绝活是需要票房的,孤芳自赏的那不叫非遗,好东西就应该能创造出价值。”对于这句话体会最深的当然是伏兆娥、赵桂琴这些在影城经营、展示多年的非遗传承人。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名利,还有一个能专心钻研技艺又不用操心生计的平台。
   影城转型,传承人发现了希望
  10年前,张贤亮敏锐地洞察到传统文化即将复苏的趋势。而那时,也是影城发展面临转型的节点。是继续依靠“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这块金字招牌,还是在挖掘文化资源上有所突破?张贤亮果断选择了新的突破——打造中国古代北方特色小城镇。
  按照张贤亮的思路,这个中国古代北方特色小城镇是集建筑、装饰、农耕和商业文明展示、民间传统手工艺表演等元素组成的鲜活场景。硬件都好完成,民间手工艺表演需要真功夫。作家出身的张贤亮在文化这件事上不愿应付,于是在影城打出广告,广纳民间手工艺艺人。
  “当时真没想到剪纸还能当工作干。”伏兆娥来到影城前,没敢想过靠剪纸生活。“当年在农村,大家都知道我剪的图案好,可到影城后我才发现手中的剪刀原来是一把金剪刀。”凭着手中的剪刀,伏兆娥供养孩子出国留学。
  在张贤亮的邀请下,一个个民间手工艺艺人相继走进影城。他们的到来让原本略显孤单的古代建筑焕发了光彩,他们的绝活表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在一片称赞声中,艺人的作品也有了销路,大家似乎都看到了非遗传承和市场对接的希望。
   非遗传承摸索出“宁夏经验
  2008年,影城被国务院和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保护性开发综合实验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验基地”。这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一个原本没有非遗项目的景区能被国家授予如此高规格的认同,不仅在旅游界鲜有,就是在非遗保护人士看来,也认为这是国家肯定和认可的发展模式。
  同年,有国内专家在考察影城非遗项目传承和保护时曾对媒体说:“影城搞的这种模式非常值得推广,在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上,宁夏已摸索出很有效的经验。
  目前,影城的民间手工艺艺人任振斌(六盘山木板年画)、伏兆娥(剪纸)、赵桂琴(刺绣)、王玉成(擀毡)、王绍西(皮影戏)均已成功申报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影城李经理介绍,影城从最初的十几项民间艺术表演项目发展至目前的48项表演内容,大大提升了游客的参与性与娱乐性,也为民间手工艺艺人提供展示平台,免费为游客展示古代生产及生活方式的工艺流程,起到了传播文化的积极作用。如古老的酿酒酿醋工艺、古代婚俗、纺织工艺、刺绣工艺、擀毡工艺、剪纸工艺、皮影戏、拉洋片、西夏文书法表演、陕北说唱、古老的木板年画制作工艺等项目,还有再现古代的生活、生产方式的驴拉磨、磨豆腐、打铁、掌箩工艺、手工编织等。
   借助影城,传承人走向国际舞台
  六盘山木板年画项目传承人任振斌2010年代表影城参加上海世博会宁夏文化周展演活动,这段经历让他记忆犹新:“那是一个面向世界的展台,不同肤色的人看着我制作木板年画,那种自豪感难以言表。”和任振斌的感受一样,这些从影城走出来的非遗传承人越来越习惯大场面,如今在国内展演已不算什么,他们还常跟随文化或旅游代表团出国参展。
  对于从影城走出来的非遗传承人,有专家感慨:“其实他们的一些手艺并不算是同领域最好的,不过在他们身上有一种非常可贵的能力,就是很会推销自己。”专业人士可能并不认同这种推销,但在当下社会,这些非遗传承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关注度。如果他们不主动走出去,主动推销自己,在非遗传承这条路上会越走越窄。在影城,他们才真正学会了如何吸引关注,如何推销自己。也正因此,每次出访时,来自影城的几位传承人总是被点将,他们不仅有绝活,还有能打动观众的表现力。(记者 马骋 陈秀梅)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
5年支出672亿元年均增长5.7% 中卫市“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近日,家住中卫市沙坡头区世纪花园小区的戚璐圆说,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