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工作亮点频现

27.05.2019  20:40
        作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单位,2016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凭借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全面统筹规划,积极改革创新,不断凝聚全域旅游发展合力,创建工作亮点频现。 ——创新设立了“1+4+N”的全域旅游管理新模式。按照原国家旅游局推动“1+3+N”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要求,中卫创新设立了“1+4+N”的全域旅游管理新模式,“1”是成立中卫市旅游发展委员会,“4”是设立中卫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旅游分局、旅游警察分局、旅游速裁庭、旅游行业综合法律服务中心等专门机构,“N”是推动建立与市直各部门职能相互包容衔接的各种旅游发展制度。 ——创新推动了旅游主管部门机构改革。为更好地适应全域旅游发展新要求,2016年以来,中市旅游主管部门由原来的中卫市旅游局调整为中卫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在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又由中卫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调整为现在的中卫市旅游和文化体育广电局,成为全国首个旅游在前,文化在后的旅游主管部门,实现了三年三连跳的提档升级。为更好地凸显旅游优先发展战略意图,配套组建、成立了以沙坡头景区名字命名的沙坡头区政府、沙坡头经济开发试验区、宁夏沙坡头旅游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进一步完善了机制,提高了规格,打通了梗阻。 ——创新成立了旅游专家人才智库。中卫市聘请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为全域旅游发展指导专家,通过外部引入和内部培养方式,补充完善旅游产业人才智库,智库现有专家9名;成立旅游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了重大项目建设必须有规划,规划必须听取专家意见的工作机制,让全域旅游发展更加科学有序。 ——创新拓展了旅游扶贫新路子。依托5A级景区沙坡头品牌和客源优势,重点实施了童家园子提质改造工程和驼铃声声乡村旅游客栈项目,引导当地村民发展农家乐,全村发展农家乐63户,实现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和鸣沙村、鸣钟村、下河沿村、永新村等旅游扶贫开发项目,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民靠旅游走上了“致富路”,成为全市旅游扶贫的新典范。 ——创新推动了旅游用地改革。面对旅游发展用地紧缺、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的现状,中卫市采取“腾换”并举、重在“换鸟”的提质发展策略,大力实施“二产上山,三产优化”,即优化旅游业发展资源环境的“退二进三”工程。2016年以来,沙坡头区以迎水桥镇为中心,对市区西部沙坡头、金沙岛等核心景区周边铸造、冶炼、化工、机械、养殖等企业进行全面整治,引导低效利用、产能落后和布局不合理的32家工业企业退出旅游发展区域。利用腾出的空间,积极完善道路、水电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规划建设了沙坡头旅游新镇、夏华畜牧特色产品旅游广场、绿伯爵枸杞养生庄园、光伏产业生态观光基地、沙坡头娱岛文旅小镇、森沃鲜切花种植观光园区等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和创业创新平台,有效推动了旅游、文化、商贸、康养等产业发展,进一步拉大了全域旅游框架,实现了“生地变熟地、闲地变俏地”的转变。 ——创新利用治沙成果发展旅游产业。中卫市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沙害一直是阻碍当地经济发展的顽疾。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当地探索出了“五带一体”防风固沙体系,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壮举。近年来,中卫市创新发展理念,将沙漠生态治理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通过整合沙漠、黄河、湿地等旅游资源,陆续开发建设了一批融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风光景色为一体的“沙漠旅游景观群”,面向不同细分市场推出沙海冲浪、沙漠乘驼、沙漠徒步、沙漠宿营等30多种游客可参与体验的旅游项目,拓展了度假、婚纱摄影、亲子活动、研学教育、沙雕沙画等旅游商品,初步形成了一个沙漠旅游文化产业链,走出了一条沙漠边缘城市治沙用沙、点沙成金的旅游发展新路径,被原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旅游业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据介绍,2018年,中卫市接待游客7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4%和15.7%,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优化全市区域产业结构,推动第三产业提档升级,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主要动力。

银川河东国际机场增开直飞无锡航线航班
为积极落石泰峰书记实调研苏银产业园时园区和企业提出商务之窗
宁夏粮食缘何实现连年丰产
宁夏人均耕地相对较多,光照水土条件优越,商务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