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7个孩子 苏广昌拄拐坚守讲台

29.12.2014  08:27

一手把着拐杖,一手颤颤巍巍在黑板上写字。

  苏老师站在讲台上给孩子们上课,教室一角放着一把轮椅,腿要疼得实在受不了,他就坐在轮椅上。

  这是一间破旧的教室,里面有7名孩子、一名老师,教室的角落里还放着一把轮椅。4张课桌围在一台小火炉周围,孩子们正全神贯注地盯着黑板;老师左手把着拐杖,右手拿着粉笔在黑板上书写着……

  12月24日,记者走进西吉县马莲乡堡子山村罗家沟小学,透过教室窗户玻璃,看到了这感人的一幕。

  7年前,他瘫在讲台上

  在黑板上写字的老师叫苏广昌,今年53岁,他身患软骨瘤病,全身各关节均已严重变形。几天前,因为惦记这几名刚刚入学的孩子,从医院偷偷跑回了学校。他一个人支撑罗家沟小学教育30年,身兼校长、老师、爷爷、保姆等多重角色。

  罗家沟小学座落于罗家沟和姚家沟相连的一处山口之上,没有大门,只有一侧围墙。寒风袭来,黄尘卷着枯草,打着旋儿地不断灌入校园里,即使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也觉得寒气刺骨。

  苏老师的儿子告诉记者,7年前的一天早晨,苏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突然双腿发软瘫坐在讲台上。事后,家人带着苏老师到当地卫生院检查,检查的结果是骨质增生和风湿性关节炎。这类病在当地农村非常普遍,当时苏老师并未太在意,只买了些止疼药,便又回校继续上课。

  为了孩子,他从医院偷偷跑回学校

  之后,苏老师感觉腿越来越疼,不久,双腿关节周围长出了大小不等的圆疙瘩。当年暑假,在家人百般催促下,苏老师到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确诊为软骨瘤。医生建议苏老师做手术,但因当时是农忙时节,苏老师选择放弃手术。

  2013年,苏老师的病情突然加重。当年暑假,他又到医院治疗,这次医生建议做换骨手术,但手术费和治疗费需要20万元。苏老师要照顾老人,又要供几个孩子上学,那点微薄的工资根本不够做手术,只能选择放弃治疗。此后,他每天忍着疼痛,坚持给孩子们上课。

  2014年9月,苏老师的双手开始不听使唤,连在黑板上写字都很吃力。当年12月,苏老师在上课时又突然瘫倒在讲台上。这次,儿子强行让他住院治疗。这次住院,苏老师又被检查出了胆囊炎、脊柱炎。

  苏老师住进医院后,罗家沟小学关门了,今年刚入学的2名学前班学生和5名一年级学生也回家了。在医院住了10多天,苏老师的病情有所好转。然而,因担心这7名孩子失学,苏老师瞒着儿子偷偷返回了学校,为孩子们打开了教室门。

  这次,随他一起进入教室的,还有一把轮椅,如果腿疼得实在受不了,他就坐在轮椅上给孩子们上课。

  独守30年他圆了20多位孩子的大学梦

  “这里山大沟深,落后贫穷,要想出人头地,唯一的出路就是好好读书。”苏老师告诉记者,解放前,当地没有一个识字的人,当地人记账都是打绳结、画符号。解放后,当地有了学校,也来了外面的知青,孩子们开始识字学数了,但大都读个一两年就回家放羊,苏老师是当地不多的识字人之一。

  1984年,苏老师被当地教育部门雇为罗家沟小学老师,他也是唯一的老师。从那一年起,他决定献身农村教育事业,立志要为罗家沟培养出大学生。当时,实行土地承包制,家家养牲畜,农户们要想多打粮、多点副业收入,就得多种地多养羊,贫穷拴住了大批正值学龄期的孩子们。苏老师挨家挨户做工作,不厌其烦地劝说,他的努力感动了很多人,一些孩子从小羊倌变成了小学生。

  上世纪80年代,罗家沟小学仅有一间土坯教室,且早已塌落得只留下一圈土墙和几根木椽。为了重修教室,让孩子们有个容身之地,苏老师发动村里的青壮年,修墙盖顶堵缺口;没有课桌,苏老师向农户借木料修桌椅;没有火炉,苏老师用泥巴和土块在教室中央砌了一座土炉;没有柴火,苏老师带领孩子进山走沟拾枯树枝;没有黑板,苏老师拆下自家大门板,用木炭灰和黑墨汁自制了一块黑板;没有纸和笔,苏老师整平和夯实了操场,找来废旧的电池棒,塞进玉米棒里,让孩子们在操场上写写画画……

  大山里的启蒙教育,犹如刀耕火种,艰难而充满希望。上世纪90年代初,罗家小学由原来几名小学生增加到了几十名小学生。但因为没有人来罗家沟小学任教,苏老师只能一个人独自支撑罗家沟小学3个年级、70多名学生的所有课程。

  就在这么艰难的条件下,他一个人却启蒙和培养出了一批批好学生。因为教学认真严格,苏老师培养的学生进入小学和中学后,成绩都是顶呱呱,并不断有人考入高校,其中不乏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苏老师由民办老师转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

  目前,经他启蒙教育,飞出山沟的大学生已有20多名,其中一些人还成长为单位领导或业务骨干。

  最大的心愿是有人来“接班”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西吉县大规模移民搬迁后,一些整村搬迁的村级小学生源骤降,有的小学甚至只剩下几名学生一名老师。这些学校也逐渐被冷落甚至遗忘,罗家沟小学就是其中一例。

  罗家沟小学没有大铁门,没有升旗杆,也没有厕所,除南面的半截围墙外,其余三面均没有围墙。这里只有一排已显破旧的红砖瓦房,房顶北面的红瓦部分已脱落,如果不是大门墩子旁悬挂的一块刻有学校名称的牌匾,和两侧半截围墙上8个“百年大计教育为先”的模糊大字,人们很难将这里和一所学校联系起来。

  “这里条件太差,外面的老师不愿来教书。”苏老师告诉记者,随着经济发展,当地一些经济条件好的人,将孩子送进乡镇或县城的学校上学。2012年,罗家沟整体移民搬迁,只剩下姚家沟一个小村落,这让原本生源已减少的罗家沟小学变得更加清冷,外面老师更不愿意来这里教书了。他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我身体不好,过几年也要退休了,希望上面能派个好老师来任教。”

  “移民搬迁了,野狗泛滥了,都咬死了好多羊。”“这个小学不能撤,去最近的小学有七八里路,孩子们太小,上学路上有危险。”听说有记者来采访,姚家沟的村民们也赶到了学校,当记者提及罗家沟小学会不会与临近的小学撤并时,村民们的情绪非常激动。他们一再向记者表示,希望全社会能多关注一下这些移民搬迁后遗留下的学校,多关心一下这里的老师和学生们。(记者 苏克龙 文/图)

用爱温暖寒冬—— 宁夏第6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成功捐献
wRX宁夏红十字会网站管理系统       深冬时节,傲雪凌霜。“90后”小伙小田用一缕冬日暖阳般的温暖爱意,给远方的小患者送去生命的“礼物”。12月15日,宁夏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小田完成捐献顺利归来,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