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一线冒出83个创新工作室

31.12.2014  23:00

  如今,“创新”成了职工们挂在嘴边的热词。张奋、杜正平、苏长宏、白建国……一个个闪亮的名字,成为企业里人人追捧的创新“明星”。

  这一切源于神华宁煤集团的“创新工作室”。

  12月15日,在煤化工分公司甲醇厂生产车间,“创新工作室”成果预审会气氛热烈。围绕员工提出的30项合理化建议,成员们各抒己见。

  在神华宁煤集团,目前有83个这样的“创新工作室”活跃在生产一线。2013年共完成技术创新成果1788项,创效1.8亿元,申报专利73项;今年1至10月上报技术创新成果1068项,申报专利65项。

   “蓝领创新”大舞台

  农民工出身的张奋,从“金牌工人”到“全国劳模”、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从中国煤炭行业首批命名的“行业级工作室”,到国家首批命名的“国家级张奋技能大师工作室”,他成为一名“蓝领创新”的先锋。

  在灵新煤矿,张奋创新团队汇聚了51名劳模和技术创新能手,先后为企业排除数千次设备运行故障,攻克了361项生产难题,完成了“张奋滑阻器”等161个技改项目,累计为企业创效4558万余元。

  八年前,宁夏煤业集团和神华集团重组,成立了神华宁煤集团,最初几年发展顺风顺水。但好景不长,世界经济下滑,煤炭的市场价格开始走低,企业“压力山大”。“危机也意味着机遇。”集团决策者看到,在企业内部也蕴藏着节能降耗、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

  2011年,“国家级张奋技能大师工作室”在灵新煤矿应运而生。从此,各类“蓝领创新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张奋技能大师工作室”技术攻关“明星”马桂云坦言:“创新平台让我体会到创新的乐趣,也实现了更大的人生价值。”

  神华宁煤集团工会主席马金明说:“劳模创新工作室鼓励职工创新创效,初步构建起‘党政领导、工会搭台、各方协同、全员参与’的创新工作新格局。‘小改小革、修旧利废、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开展,为广大职工搭建起立足岗位、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凝智聚力好平台

  在煤化工分公司“MTP(甲醇制丙烯)创新工作室”,活跃着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创新团队。当从德国进口的世界最大MTP装置,因丙烯回收率过低、再生时间过长、能耗过高而停产检修时,这群年轻人迎难而上。

  “大量丙烯蒸汽‘烧天灯’,每燃烧1小时,相当于烧掉一辆高档轿车,看着心疼得很。经反复试验,我们对装置进行了降低产品水含量的技术改造,获得德国方面认可。如今,德国鲁奇公司在全球范围每卖出一台MTP装置,就有我们公司15%的专利技术转让费。”在“MTP创新工作室”挑大梁的80后杜正平,言语间充满自豪。

  “因技术难题而生,通过这一平台,凝智聚力,支撑生产,引领科技创新。”烯烃公司工会主席杨华说,劳模创新工作室在企业科研、发展中释放出了强大的“磁场效应”和攻关实力。

  “苏长宏劳模创新工作室”动员全厂员工科学制订六项技术攻关课题,产生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白建国劳模创新工作室”发明了“高密度、高压力和低密度、低压力操作法”,使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每年为企业创造利润1.48亿元。

   转型升级新动力

  转型升级离不开创新,创新服务于转型升级。

  灵新煤矿先后研发出堆煤传感器、架空乘人器无人值守技术和柔模泵注混凝土沿空留巷技术,提高了巷道机械化作业的掘进效率和煤炭回采率,有效降低了劳动强度,改善了作业环境,每年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

  太西洗煤厂“白建国劳模创新工作室”累计实现科技创新12项,设备安全设施改造60余项,创效4000余万元,其技术创新、科技创效使企业生产效益实现最大化。

  创新,源自一线又回归一线。目前,神华宁煤集团“劳模创新工作室”由当初的3个增加到83个,成员增加到6000多人,蕴藏在广大职工中的创新潜能充分释放,成为驱动新引擎,汇聚成企业改革发展强大的内生动力。

(原文载于《人民日报》2014年12月31日第10版,作者:  徐运平、周志忠)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