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中葡萄酒之路论坛在银川举办
9月8日,由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办公室、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与葡萄酒国际联合会承办的丝绸之路中的葡萄之路论坛在宁夏园艺产业园举办。国内外葡萄酒大师和酿酒师、葡萄种植及葡萄酒酿造、品鉴专家、贺兰山东麓酒庄及企业代表参会。
论坛上,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王祖明首先作“一带一路与中国本土化葡萄酒文化建设”专题报告。如何利用“一带一路”这个国家战略,抓住这个机遇,使葡萄酒产业得到更好地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题目。由丝绸开启的“国道”中我得到的启示是自己的才是世界的。作为泊来品的葡萄酒,如何在新的“国道”上有所作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起中国葡萄酒的本土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对外交流,对外贸易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以色列葡萄酒大师塔尔·加尔-科恩(Tal Gal-Cohen)就“犹太人的葡萄酒文化、传统、历史与产业”作专题报告。他说,以色列地球上最古老的葡萄酒生产地之一,蔻修葡萄酒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葡萄酒厂,在地中海东部质量最佳,酒庄的葡萄酒和酒厂设备只能被正统犹太教徒触碰,并且以色列还有圣经农业法律服务于蔻修葡萄酒。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陈习刚研究员作“丝绸之路上所见中外葡萄酒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专题报告中说,葡萄栽培是中国引进外来作物的一项重要成就,自夏商时代传入后与中国的野生葡萄一道逐渐形成涵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生态文化四大层面的葡萄文化,影响深远。葡萄文化主要是指以栽培葡萄树这种植物及其产品为主体的文化,涵盖以上四大层面,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
北京农学院教授李德美对“中国葡萄酒新产区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作了专题报告,中国葡萄酒产区的机遇是葡萄酒消费需求持续增长;葡萄酒消费追求产品的多样性特点;本地葡萄酒生产者贴近、熟悉本地消费者;社会经济发展,降低了机械化成本,使得原先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可以用于酿酒葡萄种植;粮食的供应压力,限制了消耗粮食酿造的酒种发展。而将要面临的挑战有国际竞争压力;种植环境条件恶劣;劳动力匮乏;技术人员短缺;管理尚需规范。同时,他针对新产区发展对策也做了发言。
最后,格鲁吉亚农业部教授来文对“格鲁吉亚的葡萄栽培与酿造分析”作专题报告。格鲁吉亚使用克维乌里酒罐,葡萄在木质压榨机中进行破碎,并流入酒罐中。接下来就是为期6个月的浸皮发酵,大概6个月之后,新酒会转移到已清洗干净的陶罐中,此时的酒可以饮用。根据酿酒师的意愿,葡萄酒也可以在罐内熟化2年或者更长时间。同时,他表示希望与中方在葡萄生物多样性、脱毒苗木培育、克维乌里陶罐酿造上能有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