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人大代表展望2017系列报道之三
有梦的地方,总是熠熠生辉。为梦想奋斗的是最可爱可敬的人。
连日来,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来自基层的代表们找到了各自关注的“闪光点”,为再次出发的梦想加油鼓劲。
五年履职期将满,挥别过去,他们收获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让我们走近他们,看看这五年梦想的清单实现了哪些?
聚焦一:见证
1月12日凌晨2时50分,人大代表赵立虎随着闹铃声起床。
3时,他准时来到银川商城天桥边,这是他每天的清扫地段。寒风瑟瑟,行人稀少,只有扫帚的刷刷声穿透了黎明前的寂静。
6时,清扫完毕,赵立虎洗漱换衣。7时,他坐上公交车,到悦海宾馆参会。
这两天,他本可以请假,但他担心加重同事负担,执意不肯。
17年来,他和爱人一直在环卫清扫一线。“可以说,我的经历,就是城市管理发展的一个缩影。”赵立虎说,从手推车、人力车、电动车,到高压冲洗车,现代化的工具让清扫效率越来越高,城市环境越来越好,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家对环卫工人越来越理解、关心和尊重,待遇也有所提高。一桩桩一件件,既有爱又暖心。
谈及第一年当选人大代表,赵立虎忍俊不禁。“不知道问题咋提,怎么发言,压力很大。会开完了,满嘴裂皮起泡。咋当个人大代表这么吃力……”赵立虎说。
第二年,他注意收集信息和材料,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为环卫工人提高住房、工作环境待遇等建议,都被采纳。“待遇提高了,人心就拴住了。”赵立虎说,不管啥工作,再小都得有人干,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大家一起干,几年下来,城市面貌就不一样。
未来,赵立虎有更多期许:希望一家人能相隔17年后过个团圆年,希望环卫工人的待遇能再提高一点。
聚焦二:蜕变
马玉芳代表2017年的梦想,就是顺利在麦加办厂,让固原的产品在异国发光。
“从家禽养殖起家,到贩卖玉米,‘倒腾’的目的只为甩掉穷帽子,穿件新衣裳。”马玉芳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末,乘着发展畜牧业的东风,她办起了养殖公司,建立起从鸡苗、饲养、加工、熟食等整条生产链。
20年来,她从一人致富到帮百余人就业,间接带动万余人脱贫。马玉芳的人生实现了逆袭。
前两年,宁夏对外开放步伐加快。让产品走出国门,成为她的新梦想。
“看政府工作报告,全区又新增了13条国际国内航线。我在想,我的产品能不能搭上这些航线卖全球?”马玉芳说。为此,她自学了阿语,又联系福建、重庆等地专家,研制出了现蒸米饭。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去年,在自治区商务厅组织的一次考察中,马玉芳和沙特阿布加达尔餐饮公司达成了协议,在麦加办工厂,生产现蒸米饭。因为看重其技术,当地政府减免了保证金。
2月,马玉芳要与对方签约,半年后建成投产。
马玉芳说,第一次走出国门,很多政策她还不明白。她建议,对于像她这样第一次做对外贸易的企业,政府可否进行相关培训,好让有志走出国门的企业家,离梦想近点儿、再近点儿。
聚焦三:实干
2013年两会上,丁秀琴代表提出了“大力发展奶牛养殖”的建议。
4年过去,“推广优良品种,提高规模化养殖比例”等已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对于广大奶牛养殖户而言,是莫大的鼓舞!”丁秀琴说。
20多年前,丁秀琴从自家院里养的2头奶牛起家,如今已成长为管理1.1万头奶牛的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当人大代表就要为老百姓说话,大家想的啥,你就要知道啥,农民想发展啥,咱就要扶持啥,不仅如此,还要想办法争取政策,让帮扶可持续,让产业快发展。”丁秀琴说,她的成长经历,折射出了宁夏奶产业蓬勃发展的轨迹,也让百姓看到了人大代表从群众中来,为群众服务的“初心”。
未来,丁秀琴希望宁夏继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不单扩大规模,还要做精做细、提质提档,不断拉长奶产业链条,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打造出宁夏奶产业的金字招牌。
聚焦四:憧憬
今年两会,马葡萄代表是坐着公交车到的会场。
2016年9月20日,马葡萄一家三口从隆德县移民到了永宁县望远镇,54平方米的楼房不大,却很温馨,只用交纳1.28万元。10岁的儿子进了当地小学,她和爱人在附近找到了工作。“大家都说,这是从‘土窝’搬到了‘金窝’,从农民变成了市民!一夜之间,梦想照进了现实。”马葡萄难掩兴奋。
小区门口,有一排崭新的营业房,就是鼓励移民转变思路经商。这几个月,马葡萄天天在营业房门口转悠、琢磨,看能不能租个门面,干点儿啥。“我们那儿太穷了,我们家就靠两亩地、每年去新疆摘棉花挣钱。一到这里,觉得路也宽、人也多,让人就想着赶紧把日子过好,一天也不能耽误!”马葡萄说。
就在两会期间,马葡萄收到了儿子的短信,期末考试语文94分、数学96分,成绩位列班级前茅。“真是新年新希望,日子有奔头!”马葡萄高兴地说。(记者 徐佳敏 周一青 李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