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改寫荒原的記憶 ——寧夏32年扶貧攻堅紀實(上)
寧夏中南部飲水工程的建設,讓祖祖輩輩缺水的百姓喝上了潔凈的飲用水。記者王猛攝
活了半輩子的炎文梅做夢也沒想到,自己連名字也寫不周全,竟能戴上“工作能手”的大紅花。
8月底的一天,天剛濛濛亮,炎文梅騎上電動車,去採摘紅樹莓。只見她十指如飛,動作嫺熟,不一會兒,晶瑩剔透的紫紅果子就堆滿一筐。一天下來,一過秤,在近千人裡遙遙領先。她在眾人羡慕的目光中,喜滋滋地回了家。
2013年4月,炎文梅和丈夫蘭金芳從彭陽紅河鄉黑牛溝村搬到銀川市興慶區月牙湖鄉濱河家園三村,從山大溝深乾旱少雨的窮窩窩搬到了充滿生機的移民村。吃水不用再走20公里一擔擔地挑,擰開水龍頭,嘩嘩的自來水隨時都有;不再發愁一年洗不上一次澡,家家戶戶都有太陽能;趕集不用再翻山越嶺,柏油路修到了家門口,想去哪,騎上電動車就走……
但兒子們出去打工,兩個孫子上學需照看,82歲的老父親需贍養,老兩口才五十出頭,閑在家裡也不是事兒啊。
政府好像懂得移民們的心。很快,炎文梅和丈夫就找到了營生,榮德佰瑞農業有限公司正在吸收大齡移民,旺季時每天1000多人在2500畝紅樹莓地裡忙活。兩口子一個管護一個採摘,不到半年,老蘭掙了1.6萬元,炎文梅掙得比他還多,因業績突出,她被封為“採摘狀元”“工作能手”,公司總經理大會小會上誇,炎文梅成了移民村的大紅人。
半生風雨在這個53歲的農婦臉上刻下過道道滄桑,如今,頭一次體驗到尊嚴與榮光,她的臉上煥發出從未有過的自信光芒。
( 一 )
一場秋雨,灑在亙古沉寂的西海固。這片曾經厚重蒼涼的黃土地,承載了太多的屈辱與苦難。
成千上萬的人們,在這塊仿佛被上蒼遺忘了的黃土高原上,在大山的褶皺裡,為了活命而找水,一找就是一輩子,從懵懂幼年到滿頭白髮。
水車後跟著一群即將乾渴斃命的麻雀,窮山溝溝裡的人家徒四壁,還得備把鎖,出門時把命根子一樣的水窖鎖上。
面朝黃土背朝天。在這片乾涸的土地上,對生活的追問代代不已——水在哪裡?吃啥?穿啥?出路在哪裡?
一家七八口人,不能同時出門,因為只有一條全是補丁的褲子;娃娃們從小在鋪著破草席的炕上滾大,不知道床單褥子啥樣子;幾代人一輩子沒痛痛快快洗過一次澡,光腳長大的孩子們無數次在夢裡緊緊抱著一雙鞋,無數次淌著眼淚醒來。
六盤山下的寧夏西海固地區,如今生活著230萬回漢各族群眾,其中回族人口128萬,占我區回族人口的54%,這裡與甘肅定西、河西並稱“三西”。
翻開一紙發黃的奏摺,傳來130多年前清朝陝甘總督左宗棠沉重的歎息:“隴中苦瘠甲於天下。”
30年前,山大溝深、十年九旱、苦瘠甲天下,這裡曾經是中國最貧窮的地方,聯合國專家來此考察,連連搖頭,丟給這片土地一句絕望的判詞:“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1972年,當周恩來總理得知西海固群眾“家無隔夜糧,身無禦寒衣”時,潸然淚下。
直到1982年,這裡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僅有126元,七成以上群眾生活不得溫飽,牲畜無過夜之草,可謂全國貧困之冠。
西海固的窮,深入骨髓。
( 二 )
西海固的貧困,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關注。為了從根本上改變“三西”地區貧困面貌,1982年中央作出重大決策,每年撥專款2億元,實施“三西”農業專項建設,計畫用10年到20年的時間,進行扶貧攻堅。
佔據寧夏半壁河山的西海固,成為中國扶貧攻堅的主戰場。
30多年來,自治區歷屆黨委政府以西海固扶貧攻堅統籌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堅持山川共濟、以川濟山,舉全區之力扶貧攻堅,走出了一條符合寧夏實際、具有寧夏特色的扶貧攻堅之路,書寫了中國扶貧開發史上濃墨重彩的篇章。
寧夏扶貧開發經歷了“三西”農業建設、雙百扶貧攻堅、千村扶貧攻堅、百萬貧困人口扶貧攻堅四個階段。
1983年到1993年,“三西”建設前十年,“有水走水路,無水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建設了同心、固海、狼皮子梁、金銀灘等揚水灌溉工程,57萬畝乾旱土地變成水澆地,解決了20萬人、100萬頭牲畜的飲水問題,建設吊莊移民基地15處,安置移民19.3萬人,西海固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大為改善,貧困狀況得到緩解。
1994年到2000年,實施“雙百”扶貧攻堅計畫,在8個國家級貧困縣的100個貧困鄉(鎮)1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中實施大規模扶貧攻堅。實施扶貧揚黃灌溉等130多處水利、水保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500平方公里,修建高標準基本農田240多萬畝,興修公路3400多公里。1999年,實現整體基本解決溫飽的目標。
2001年到2010年,開展千村扶貧整村推進。對1026個行政村和128.6萬貧困人口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重點扶持。實施易地搬遷十一五生態移民工程。經過10年努力,全部通電、通電話和通廣播電視,人居環境和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農民生活水準明顯改善。
2011年以來,寧夏全力推進百萬貧困人口扶貧攻堅戰略,進行35萬生態移民攻堅工程和65萬貧困人口“基礎設施到村、產業扶持到戶、轉移培訓到人、幫扶責任到單位”扶貧攻堅,實施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水源及聯通工程。
( 三 )
32年,彈指一揮間。站在21世紀的時光灘頭回望,發生在西海固的滄桑巨變令人感慨。
山清水秀,大道通衢,商賈雲集,城鄉新貌。歷史,在這裡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數以百萬計的西海固群眾的命運得以逆轉,正在托起他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小康夢想,也凝結成一部西海固扶貧開發的厚重畫卷。
32年的扶貧開發,使西海固步入歷史上發展最快、人民群眾得實惠最多的新階段;
32年的扶貧開發,書就了寧夏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穩定的成功典範;
32年的扶貧開發,探索了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的成功扶貧模式:
鹽池縣創新“千村信貸、評級授信、專案捆綁、小額信貸”金融扶貧模式,形成政、銀、企、社、民聯合推動的“五位一體”扶貧開發格局;
彭陽縣創新政府主導、三家金融機構參與、貧困戶誠信借貸金融扶貧;
西吉縣3737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拿著身份證到信用社就可直接申請貸款……
數以百萬計的家庭,伴隨著扶貧開發的陽光雨露,書寫著祖祖輩輩連做夢都不敢想的人生故事:
海原縣深溝裡當年騎著毛驢爬坡上樑的李根柱搞起了運輸,如今開上了價值百萬元的私家車;
隆德縣聯財鎮農民楊玲從家庭婦女變身小老闆,創辦了集育苗、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為一體,全產業鏈條的中藥材企業;
西吉大山裡的放牛娃喜銀福,通過牛羊養殖發家致富,帶動鎮上110多戶移民一起搞養殖……
從1982年到2014年,寧夏累計減少貧困人口近280萬人次,貧困發生率由1982年的70%以上下降到2014年的17.4%;西海固9縣(區)的GDP從1.88億元增長到352億元,增長了187倍;人均GDP由113.2元增長到1.8萬元,增長了159倍;地方財政收入從0.13億元增長到22.8億元,增長175倍;固定資產投資從0.56億元增長到60.3億元,增長107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從1.19億元增長到89億元,增長75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26元提高到5887元,增長47倍。
西海固,傾聽著大山的呼喚,改寫著歷史的記憶,書寫著中國扶貧開發史上的一部精彩史詩。
稿件来源:宁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