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工程:重塑绿水青山,筑牢金山银山

15.08.2020  20:42

  新华网银川8月15日电(记者 赵倩)在我国北方辽阔的疆土上,有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长城”,这是三北工程40多年不懈努力的成果,是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三北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1978年,中央从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大计出发,做出了建设三北工程的战略决策。40多年来,三北工程始终把大地增绿、建设绿水青山作为首要任务,聚焦造林种草、增加植被的主任务不放松,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现在的13.57%。

  

  在北方万里风沙线上,采取封沙育林、飞机播种、人工造林种草相结合的方式,累计营造防风固沙林788.2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33.6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严重沙化、盐碱化的草原、牧场1000多万公顷。工程区年均沙尘暴日数从6.8天下降到2.4天。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由2000年前的持续扩展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1183平方公里,沙化土地连续15年持续净减少。重点治理的毛乌素、科尔沁、呼伦贝尔三大沙地全部实现了沙化土地的逆转。

  

  在以黄土高原为主的重点水土流失区,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按山系、流域规模推进,综合治理。累计营造水土保持林1194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7万平方公里,工程区水土流失面积相对减少了67%,年入黄河泥沙减少4亿吨左右。

  在东北、华北、黄河河套等平原农区,坚持多林种、多树种并举,网带片、乔灌草结合,营造农田防护林165.6万公顷,有效庇护农田3019.4万公顷,仅农田防护林的防护效应使工程区年增产粮食1060万吨。

  绿色,是生存之本,更是发展之基。40多年来,三北工程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统筹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造林种草与增收致富,生态建设与民生改善相统一的发展路子,充分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调整三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积极贡献。工程区累计营造经济林463万公顷,形成我国重要的核桃、红枣、板栗、花椒、苹果等干鲜果品生产基地,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与1978年相比增加了30多倍,年产值达到 1200亿元,有1500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了稳定脱贫。

  生态建设没有终点。虽然三北工程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这一区域仍然是我国林草植被最稀缺、生态产品最短缺、治理任务最繁重的地区,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和难点区域。今后,三北工程还将在继续加大林草总量的同时,创新生态扶贫模式,推动三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让更多人能够从工程建设中获益。(完)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