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一划写成的“山”

28.01.2015  08:47

86岁的张启明老人向记者展示装订好的古诗词。

  得知有“朋友”造访,86岁高龄的张启明提前一小时出门迎接。寒风中,他拄着拐杖的佝偻背影,远远望去如同一尊雕塑。

  自2014年10月22日“宁夏新十景”评选活动开展以来,张启明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身影就经常出现在通往评选办公室的途中。评委会工作人员说,这个“一站路”要走40分钟的老爷子,几乎周周都来,每次来都会放下一封鼓鼓囊囊的推荐信。

  日子久了,张启明成了“宁夏新十景”评选背后一道别样的风景。

  1月26日,老人又来送信。那是一封长达8页的推荐信,信纸的背面,有着深深凸显的痕迹,似乎每个字都有着力透纸背的劲道。“老啦,手握不住笔,每个笔划都要抖几下,必须用左手压住右手,方能写得下去。”

   (一)

  书房内,冬日的阳光斜洒下来,张启明身披棉衣,抱着一本厚重的古诗词集,翻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一页。桌子上已铺好信纸和复写纸,他两手叠在一起紧握圆珠笔,开始抄写诗词。“关于这首《一字诗》,还有一个乾隆皇帝和纪晓岚的故事,很有趣。”

  张启明写诗,喜欢用传统的老信纸,每页15行,按照他的字体大小,每行最多写15个字。一页纸写满,虽然只有两百多字,张启明却要用整整一天的时间。

  年轻时,张启明是部队的机要科译电员,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一直保留到现在,“一个字都错不得,不能涂抹修改,有时写到最后一个字出错了,整页就要重来。”张启明的书房角落里,有3本蓝色复写纸。每写一首诗,他都要用复写纸衬底,留一个底稿。

  从1964年第一篇《红太阳的光辉》开始,张启明坚持了51年,积攒的手稿装订了26卷古诗词,堆积起来将近1米高,占据了书房的“半壁江山”。

  儿子张舒宁说,父亲平日里话不多,唯独谈到诗词时,骨子里透出的那份热爱和执著,让人感动。“我能感觉到父亲对祖国的热爱,发自肺腑。”

   (二)

  1949年,张启明来到宁夏,目睹了这片土地60多年的变迁。

  1989年9月,他写下了第一首描写银川的诗歌——《凤城情怀》。

  以后的近30年里,张启明流连于宁夏各地,用脚丈量、用心观察,写下了233首古体诗词,其中诗91首,词143篇,描绘了一幅幅新时期的宁夏盛景。

  “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总爱到银川周边逛逛。览山公园,他去过很多次了,每次都赞不绝口。”张舒宁说。

  作为“宁夏新十景”的“草根评委”,张启明选出了心目中的“宁夏新十景”。“金凤腾飞、巍峨六盘、贺兰岿然、沙湖明珠……我女儿上海的朋友看过我描写的银川,他们都不敢相信宁夏竟然这么美。”

  张启明的书房里,与26卷古诗词并排摆放的,是一本厚厚的相册。这么多年,与他对古诗词一样执著的,还有他对老伴绵延不绝的爱。

  相册旁边,是已离世多年的老伴生前留下的《高龄老人优待证》。虽然证件的相片已经泛黄,字体已然发白,张启明依然视若珍宝。

  “母亲的照片,父亲常常看,出门的时候总不忘揣上。他每个月25日都要去陵园,那是母亲的祭日。”张舒宁说,这么多年来,不论风吹雨打,老爷子从不落下。

  “去跟她说说话。天冷了,我怕她冻着。”张启明满是皱纹的脸上,没有太多情愫,然而坚定的话语中,却分明是思念和不舍。(记者 李东梅 张文攀 文/图)

用爱温暖寒冬—— 宁夏第6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成功捐献
wRX宁夏红十字会网站管理系统       深冬时节,傲雪凌霜。“90后”小伙小田用一缕冬日暖阳般的温暖爱意,给远方的小患者送去生命的“礼物”。12月15日,宁夏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小田完成捐献顺利归来,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