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豆腐”手艺人的坚守
每天下午3时,崔喜的豆腐作坊就忙碌开了。
选豆、清洗,去皮,再放到冷水中浸泡8小时。
而真正的豆腐制作在次日凌晨2时才算真正开始。每逢此时,中卫市沙坡头区常乐镇常乐村10余家豆腐作坊就同时开工了。
“撑船打铁磨豆腐,人生三大苦。”做豆腐30年来,妻子沈贵珍是崔喜唯一的帮工。
泡软的黄豆经过粉碎机加工后,细腻如乳,再用箩过滤,倒入大铁锅内,上火熬制到100摄氏度后再降温至70摄氏度,然后揭皮。再用特制的浆水去点:开始两下可略多些,以后逐渐减少,看到豆腐花从周围向中央集中或有芝麻粒状形成时,停止点浆。过上10分钟,豆腐即熟了。靠这手独门技艺,老崔供养了两个大学生,在中卫市区置了房产。
蒸汽升腾的作坊里,崔喜夫妇每天要忙活到早上六七时,经过近10道工序慢慢打磨,近千斤的常乐豆腐新鲜出炉,由崔喜送往中卫市区的10余家菜市场、超市,每天纯收入五六百元。
由于常乐豆腐纯手工打造,豆香味浓,占据着中卫市区70%的市场份额,滋养着中卫人的味蕾,也反馈给常乐人每年近千万元的产值。“每到春节前夕,每天豆腐制作量高达1800斤,那几天全家人忙得连轴转。”沈贵珍说。
“现在年轻人都看不上这门手艺,村上做豆腐的都是‘4050’人员。”崔喜说:“以前常乐村家家户户做豆腐,现在只有10多家,关键是年轻人受不了这份苦,受不了这种日夜颠倒的生活。”
2010年崔喜出现过一次“危机感”:一个外地人在国家工商总局抢注了“常乐豆腐”商标。那些天,老崔茶饭不思,连做豆腐都没力气。“常乐豆腐就是我的命根子,好像被人抢走了祖产。”2011年,该商标被人注销,老崔赶忙注册了“崔喜常乐豆腐”商标,悬着的心这才落下。
越来越多的机械被运用到了豆腐加工的各个环节,传统豆腐制作工艺面临巨大挑战。
“机器加工的豆腐在口感上始终无法与传统手工相比。”崔喜一直思考如何将常乐豆腐产业化,或者制作出更多深加工产品,创出常乐牌豆腐干、豆腐脑、豆浆……为此他成立了常乐豆腐流通合作社,还特意到银川市考察了几家大型豆制品加工厂。最终他还是放弃了产业化加工的想法,因为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常乐豆腐保质期短,这一难题至今无法突破。“常乐豆腐的香、筋道全在我们的手和良心的分寸间拿捏。”
守住了常乐豆腐,也就守住了中卫人的老记忆。崔喜决定坚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