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首次集中亮相
非遗项目首次集中亮相
量身打造服务老年人
“哒哒,哒哒哒……”一阵轻快的“马蹄声”从老博会现场传来,不是真有马儿来到现场,而是汤瓶八诊展区工作人员在用震骨板为老年人敲背。银川市第二届老年产业博览会第二天,包括贺兰砚、汤瓶八诊、麻编、回医正骨等在内的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在现场展示,而且都是特意为老年人带来的非遗作品。
麻绳上绣京剧脸谱
首次参加老年产业博览会,这让麻编项目传承人亓官浩名格外重视,两个月前他就开始准备新的作品。“老年人对京剧比较熟悉,我就想着将京剧脸谱与麻编结合,就有了现在的作品。”他将京剧传统剧目《穆柯寨·穆天王》中孟良、焦赞的人物脸谱,绣到了麻编作品上,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好多老年人都前来询问这个作品的价格,昨天还有两个人竞价起来。”亓官浩名指着脸谱是孟良的麻编作品说,“焦赞已经被别人买走了。”
为何麻编会如此受欢迎?亓官浩名介绍,宁夏麻编除了具有经济价值外,还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麻植物资源在宁夏非常丰富,麻编作品运用打结、搓、拧、缝、钩等传统编织技法和麻纤维特有的肌理要素,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除了京剧脸谱,亓官浩名还带来了鹰龙、九尾狐等依据民间传说故事做的麻编作品,“路过这里的观众都进来拍照留念。”他说,此次参加老博会并不是希望卖多少产品,而是希望更多人能认识麻编这个非遗项目,“我们打算教一些下岗人员掌握这项技能,也能多个创收的途径。”
贺兰砚、汤瓶八诊受欢迎
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贺兰砚,也在老博会现场参展。银川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郝延强介绍,贺兰砚发墨迅速,不郁结,又耐用,带盖的贺兰砚如同密封器一般,素有“存墨过三天”之誉。挥毫泼墨是老年人的一大爱好,“我们来到老博会算是来对了地方。”他说,此次带来的砚台朴实、大方,特别实用。
而汤瓶八诊除了在现场为老年人保健诊疗外,还带来了十分优惠的项目,工作人员介绍,在展会期间办的卡,不仅数额便宜,而且每天都可以到店里进行保健、治疗。
非遗人有备而来
实际上,此次亮相老博会的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有备而来”。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干张洁介绍,为参加此次老博会,非遗传承人都做了很多工作,银川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特意选择了一些适合老年人的项目。“像张氏回医正骨在现场为老年人义诊,二毛皮、剪纸也制作了适合老年人的产品参加展会。”
现在很多非遗项目变成机械化生产,丢掉了传统的手制特色,国家提出制作非遗延伸产品,鼓励老艺人在传统作品上创新,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理念相结合,让更多的现代人接受。张洁介绍,“参加老博会这样的活动,让非遗传承人多面向大众,能够让更多市民喜欢上它们,也是一种传承的重要方式。”
据介绍,目前,银川市共有国家级传承基地4个、传承点1个;自治区级传承基地10个;银川市级传承基地14个、传承点7个。三区两县一市分别建立了一批集地方性、民族性、文化性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校点、团队)、传习所、传承人工作室42个,已有45位传承人带徒3000余人。
记者 周志翔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