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胡色尼他给路的时间远比给家多
20年与路为伴,邓胡色尼始终以身作则。
马路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各类养护作业设备一字排开,铣刨机紧张作业,炙热的沥青混合料散发着刺鼻气味,养路工黝黑的脸庞上挂着细密的汗珠,一刻不停歇地忙碌劳作。41岁的邓胡色尼便是公路养护人中的一员。近20年来,他在高温的“炙烤”中,在雨雪冰冻的日子里,以身作则,带领职工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养护任务,优良路率逐年提高。
他给路的——连续工作20个小时是常事
数不清多少次被拌合料烫伤
2005年开始,邓胡色尼被任命为沙窝桥公路站站长,在人手紧张的情况下,每年要完成32公里的路面维护,有近6个月的时间都处于高密度工作状态。
面对铺路料的高温和沥青刺鼻的气味,常人几乎难以忍受,他却咬着牙从未退缩。工程紧张时期,为了不影响车辆通行,他经常和同事加班加点,熬夜修补路面,从早上8点一直干到第二天早上5点才能结束。“时间越久,铺路料就越容易凝固,所以要在短时间之内把路面修补好,有时候大家连饭都来不及吃,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是常事,结束后双脚烫起了水泡也是常事。”邓胡色尼说。
从2013年开始,每年7月初银川市公路管理处都组织工作人员,修补银麻线路面病害。夏天烈日炎炎,室外温度高达35℃,修补路面使用的沥青混凝土拌合料最低温度也在140℃以上,为了保证修补质量,需人工进行摊铺。“站长每次都是冲锋在前,衣服被汗水浸湿了,脱下来拧干再继续,反反复复。数不清多少次被沥青混凝土拌合料烫伤,简单处理后又继续工作,他从未抱怨过一次苦,喊过一次累。”邓胡色尼的同事说。
他给家的——假日也无暇照顾女儿和母亲靠妻子独撑一个家
2013年8月14日中午,银通公路和解放街交界处,一根架空电缆的一端脱落在路上,邓胡色尼在值班的过程中,第一时间联系了产权部门。为了保证过往车辆的通行通畅和安全,他不顾自己的安危,站在车顶用竹竿将电缆架高,托举超过6个小时。
这样感人的故事经常上演,每年工程队补路炒料、摊油时,工作环境非常恶劣,他总是忘记自己还患有眼疾,毫不犹豫地拿起工具投入“战场”。中午,他和同事通常就只能一口馒头就一口白开水凑合一顿饭。
2014年2月下旬,邓胡色尼突患急性阑尾炎,不得不住院进行治疗,为了给路况恢复工作提供精确、详细的数据支持,手术完仅在医院休养了两天,他就毅然回到了工作岗位,带领职工完成3月份路况调查。
在邓胡色尼家中,有一位75岁的老母亲,和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由于工作繁忙,一家都靠妻子一人照料,尤其遇见雨、雪、冰、冻等突发情况发生时,更是无暇照顾家人。“我的工作性质比较特殊,通常在节假日,别人合家欢聚的时刻,我却必须守在工作岗位上。路上车流滚滚,过往的司机和行人也许不会留意正在作业的养路工,但能为大家服务,心里也是满足的。”邓胡色尼说。(记者 闫茜 文/图)
来源: 银川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