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碑刻——西夏文化的不灭印记

24.02.2016  09:58

  保存在武威市博物馆的“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

  在西夏故地,有一种保留至今的西夏文化,那就是西夏碑刻。这些大大小小的碑刻,有的记录一个朝代变迁,有的记录重大世纪,在它的纹路里,记录的是一个王朝的政治、经济、宗教等重要史实,这些史实为后人揭开其神秘面纱,传承西夏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国家一级甲等文物

  参观西夏陵的游客和市民大都会参观位于陵区内的西夏博物馆,因为西夏博物馆不仅是我国第一座以西夏陵为背景的专题博物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文物,可以更加了解这一神秘的王朝。

  在西夏博物馆内,有一座碑高2.5米,宽0.9米,厚0.3米,两面刻文,一面为西夏文,一面为汉文的复制“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尽管是后来复制的塔碑,但它在博物馆中的位置依然相当“显赫”。“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早在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现存在甘肃省武威市博物馆里。据当地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是在1804年,清代学者张澍在游甘肃武威清应寺时所发现。原来在天佑民安三年,凉州地区发生了大地震,感应塔并没有因为有神灵感应而躲过这场劫难。梁太后念及当年神灵的庇护,立即发愿,动用朝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修护国寺感应塔。两年后为了庆祝修缮工程完工,也为了给满十周岁的乾顺皇帝祈福,在护国寺举办了一次盛大的佛事活动,皇太后亲自润色碑文,当场勒石立碑,以兹纪念。碑上用汉、夏两种文字记录了西夏的政治、经济、宗教等重要史实,成为研究西夏历史及破译西夏文字的重要依据。此碑由于发现时间最早、保存的西夏文字数量最多、记录的内容也最完整,为后人研究西夏历史提供重要的凭证。

   西夏陵区残碑——

  珍贵的原始文献资料

  20世纪70年代至上世纪末,考古工作者对西夏陵区进行多次调查,清理发掘大量残碑,残碑也因数量大、内容丰富、文物和文献价值高而备受关注。西夏陵出土残碑作为记述陵、墓主生平事迹、为其歌功颂德的墓碑,内容涉及到西夏社会各个领域,是我们研究西夏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字、丧葬习俗等方面极为珍贵的原始文献资料。

  西夏陵管理处副主任王昌丰告诉记者,西夏陵出土残碑中有民族名、国名,如吐蕃、契丹、大宋、匈奴等,它或是记述当时民族、国家之间征战、结盟,或是说明西夏国内民族状况等,是研究西夏时期国内外民族关系的珍贵资料;出土残碑中有皇室成员的庙号、谥号,对记述研究西夏政治、礼法制度等提供了材料;出土残碑中还有人名、职官名号,充分印证了西夏仿宋设立文武官制的史实。

   西夏文碑刻——

  西夏学研究的有力依据

  “在甘肃,除了武威的‘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外,在张掖市博物馆还藏有一块‘黑河建桥敕碑’。”王昌丰介绍,该碑为西夏第五代皇帝赵仁孝时期,赵仁孝作为西夏历史上的有为君主,放粮赈灾,减免租税,安抚民众,缓解社会矛盾,促进西夏社会经济发展。此碑记为仁孝请黑河众神勿致河水暴涨的敕令。并重建桥梁,以免民众涉水之患。从中可知西夏信佛,亦信山、水、龙、树、土地诸神,对研究西夏官制、交通、民族交往有参考价值。

  “碑刻的雕制和纹饰的变化留下了各族文化交流的痕迹,也反映了西夏文化发展的脉络;碑刻内容丰富,涉及西夏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等多方面,不仅丰富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字碑刻,也为西夏学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据。”王昌丰告诉记者,虽然西夏王朝被元代所灭,但西夏文碑刻一直延续到明朝。西夏文碑刻对西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延续性。

  记者  张碧迁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