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学礼:见证银川农业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1982年,刚参加工作的董学礼常常走在蜿蜒曲折的乡村小道上,一路前行一路听着风吹树叶演奏出的沙沙乐声,前方等待他的则是广阔的农村田野。
“银川以前大大小小的村子,我基本都走了个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作为一名农技推广人员,田野间哪条路通向哪一个村庄,哪个分叉口指向何方,石桥的尽头又有几棵沙枣树,这些董学礼都门儿清。
曾经 产量就是一切
1982年,26岁的董学礼从宁夏农学院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田野间、乡村里就是他广阔的办公室。
当时交通十分不便,董学礼常常骑着自行车,下乡去推广农业技术,“以前首先要解决大家的温饱问题,所以基本是以提高粮食产量为主要目的。”从品种选育,到改进栽培方式、提高施肥和灌溉技术,董学礼那一代的农技人员作出了很多尝试和努力。
但村民们长久以来延续的种植习惯并非一朝一夕能改变,很多时候村民都不太支持董学礼的工作,认为他教的新方法、带来的新品种不管用。为了改变村民的看法,董学礼就在田地里栽种新品种,亲自做示范,怎么配肥、怎么浇灌,村民也从一开始的围观看热闹,到最后慢慢都跟着他一起干,久而久之,董学礼成为了村里最受欢迎的人,大家伙儿见着他就有问不完的种植、病虫害防治等问题。
当时银川的土壤普遍存在盐碱化问题,宁夏大学和宁夏农科院的专家们就此做了很多尝试,比如将田间地头的沟渠挖深,让废水流走,或者利用肥料调控土壤水盐,而董学礼就是在专家和村民之间的沟通桥梁,“基本上当时最新的技术、方法,都是通过我们教给村民,不断尝试、不断改良,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董学礼表示,在当时追求产量的时代背景下,银川小麦和玉米套种的亩产曾达到1000公斤的高产。
董学礼回忆,当时市里还引进了日本等国外的水稻品种试种,但抗病性、产量都不如本地品种,“毕竟银川的土壤、气候很特殊,一些外来品种难以适应。”
现在 质量是首要焦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再只关注粮食产量,转而将目光聚焦到粮食质量和安全问题上,一些研究新品种、提高粮食质量的农科项目应运而生,此时董学礼在推广农技之余,也开始做一些项目申报、管理和监督的工作。
“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一个项目补贴才2000元,现在一个项目都是几十万元的补助,这也说明我们银川现在更重视研发投入。”董学礼认为,这些改变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决定,“这促进了我们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在董学礼的印象中,2000年以前银川少有科技型企业,生产内容也以农机具、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为主,品种培育和技术研发也以宁夏大学和宁夏农科院为主要科研力量,直到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后,银川科技部门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开始重点培育一些科技型企业和主体。
董学礼表示:“以前研发力量很薄弱,银川的科技专利也很少,后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专注于农业科技的发展,研发力量不再仅仅限于院校专家,这对全市农业的快速发展有着很重大的意义。”
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2010年至今,我市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倍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科技的进步带来的是农作物质的飞跃,在科研院校专家、科技企业、农技人员和种植能手等群体的努力下,如今银川的农产品无论是质量还是产量,都有口皆碑。
如今,董学礼已经从田野回到了城市,过起了悠闲的退休生活,但每每跟儿孙回忆起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时,他总会告诫后辈珍惜粮食、珍惜当下,因为如今的幸福生活是许多银川建设者辛勤努力的结果。
记者 梁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