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雕:太西煤与“宁夏制造”擦出的“火花”

19.08.2015  10:16

   核心提示:

  宁夏的太西煤被誉为“煤中之王”。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太西煤雕刻技艺的创承人孙宝山手中,这种珍稀的无烟煤与宁夏本土文化擦出“火花”,以煤雕的艺术方式将古老悠久的岩画历史、西夏文化、穆斯林特色娓娓道来,巧妙融合成我区一张文化名片。

   从煤块到煤粉的创新

  由于生活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孙宝山从小和煤打交道,他喜欢拿着铅笔刀,在煤块上刻名字,画小动物。“原来我做的煤雕,大都是在成型的煤块上画好图案,再用刻刀雕刻出图形,但这样会受煤块形状制约,很多构思好的图案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煤块无法雕刻。”孙宝山说,自己当时就琢磨着能不能把材料从煤块改成煤粉,这样更容易配合模具的形状图案,雕刻起来也更方便。

  为了寻找合适的煤粉,孙宝山在全区各地辗转,试过十几种煤粉,一次在大武口区汝箕沟洗煤厂,孙宝山偶然发现了他想要的东西。“洗煤结束时,我在传送带旁捡了一把刚洗完的煤粉,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回去用模板调和固定,发现可以达到雕刻标准。”这一发现让孙宝山欣喜若狂。此后,孙宝山成了汝箕沟洗煤厂的常客,每次都带着铁锹、麻袋、模具,守在隆隆作响的机器旁边,在洗煤厂一呆就是一天。每次回家都是灰头土脸,满身黑煤渣。

   “故事给了我创作灵感”

  “小时候,每晚临睡前,姐姐都会给我讲《聊斋》故事。神奇的故事总是能激发我的想象力,让我琢磨故事里没说到的那些事。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的习惯,让我把太西煤和岩画结合到了一起。”孙宝山回忆起童年与太西煤的故事时说道。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孙宝山的父亲将煤雕手艺传给了他,却没想到曾一度落寞的煤雕技术在孙宝山的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成为孙宝山毕生追求的事业。2004年起,孙宝山开始用煤粉作材料,创作以贺兰山岩画为内容的煤雕。

  在孙宝山的工作室,记者见到了风格各异的煤雕。煤雕的精髓在于两部分,其一是画纸上绚烂、斑斓的色彩表达;其二是以太西煤为原料制成的线条所构成的人与动物。乌金所造就的黑色线条蕴含着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工笔画味道,人与动物形态各异,却都极具岩画风格。活泼的线条让岩画充满了情绪与动感,作为岩画经典代表的太阳神更是神态各异。对此,孙宝山向记者解释说:“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弘扬,最早起源于人类‘诉说’的冲动。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岩画的发展,都具有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于我而言,每一个太阳神都有着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有我对于生活的理解。”

   煤雕传承期待更大平台

  孙宝山的创作灵感来源并不仅限于区内。“我曾拜访过敦煌壁画,那种经年代洗刷之后的‘剥落感’在我心中挥之不去,而如何将贺兰山岩画在千年时光中的历史感表达得更为具象,只有通过‘剥落’所带来的美感,才能表现出来。”正是这种贺兰山岩画与民族文化的交融,在不同文化特色中找不同、寻相同的想法,为炭艺的创新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近几年,孙宝山通过书法的方式呈现着“大美”中国的文字魅力。

  看过孙宝山煤雕的艺术大师曾这样评价:太西煤雕工艺品具有浓郁的宁夏特色,是绝对的“宁夏制造”,用宁夏特有资源制作出可以展示宁夏独有文化的艺术作品,确实是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如今,孙宝山的太西煤雕刻艺术也渐渐在全国崭露头角。2008年煤雕工艺品经中央电视台介绍走进大众的视野,2012年又斩获西北地区非物质文化博览会铜奖,2014年8月宝山炭艺工作室成为我区第一批“文化产业示范户”。

  “每一件煤雕作品就像是我的每一个孩子,我喜欢他们,看到他们我就很开心。我愿意承担这样的责任和义务去传承、保护、开发煤雕工艺。”孙宝山告诉记者,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平台,让煤雕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他说:“宝贵的文化想要后继有人,有所传承与发扬,只有通过国际平台的助力推广,走得更远,才能收获更多的肯定与认可。”(记者 李徽 赵磊 实习生 杨迎春 陈紫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