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平博士的工作“黄金周”

28.01.2017  21:07

  1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里,没有一组暖气片。唯有碗口大的旧式电热炉,在配料室炙烤着1平方米范围的空间。

  荧光灯从早亮到晚。一个身影穿梭在配料室、无菌室,一忙就是一整天。

  这段时间是他的工作“黄金周”,也是一种享受。实验室安静惬意,工作人员放假回家,电话几乎不会响,一直到初七。

  这位奇怪的工作达人,就是自治区引进的加拿大籍华人杨国平博士,他是宁夏农业微生物应用技术院士工作站主要成员,任宁夏农业微生物(银川)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北方民族大学特聘教授。

  杨国平不喜欢凑热闹,除了年夜饭和家人聚在一起,其他时间都是争分夺秒在实验室度过。2011年院士工作站创立以来,年年如此。

  最近,除了宁夏硒砂瓜、枸杞等特色支柱产业微生物研究继续推进,新疆花生、云南三七、内蒙古青贮草料的微生物研究也引起他的关注。

  杨国平说,研究和应用好微生物,中国就能解决土壤营养改善、耕地连作病害等一系列问题,实现粮食稳产增产、食物口感好转。

  国家农业部2015年2月提出,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必然要有替代物。可以说,中国微生物的时代来了,相关研究与应用方案必须跟上。”杨国平说。

  1月26日一大早,杨国平走进位于银川市兴庆区德胜工业园的实验室,查看前一天接种培养的根瘤菌。

  摇瓶里的根瘤菌,在一台同频震动设备上,已匀速晃动了十几个小时。只待条件成熟时,投入发酵容器中扩繁,在各种复杂土壤和水环境中大展身手。

  杨国平对豆科根瘤菌情有独钟,因为豆子、苜蓿、花生等与种植、养殖业密切相关的豆科植物,在中国都遇到了瓶颈——年年大量施用氮肥,可植物固氮率提不上来,产量也很难实现突破。而美国在几乎不施用氮肥的情况下,大豆平均亩产高于中国30%左右。

  要解决固氮率问题,必须从微生物着手,通过培养一些特殊微生物,化解和释放土壤中积累多年的氮,便于植物吸收。

  关键在于从万亿种菌中,筛选和培养出最合适的一类。这一过程极其漫长和复杂。

  记者走进他的配料室看到,几个大“货架”上,摆满了瓶瓶罐罐、试剂和各种仪器设备,并无特别之处,甚至可以用“简陋”来形容。

  但是,在杨国平心中,这可是宁夏一流的实验室了。因为,很多实验用品在国内是买不到的:

  一个像泡药酒的玻璃容器,价值700美元;制作接种环的特制金属丝,比黄金还贵;德国的手动移液器,精准且经久耐用……

  如今,杨国平培育的一系列根瘤菌微生物已经实现量产,走向农业市场,带来不凡成效。我区温棚里连作的吊瓜苗壮瓜甜,黄瓜不再受根结线虫侵害,辣椒、马铃薯主产区效果良好。综合结果显示:土壤肥力提升,作物根系和地上部分发育良好。节水50%,省肥50%,省工2-3个,增产20%以上,瓜果提早一周上市,且营养品质显著提升。(记者 马钦麟)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