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包干到户”先行者杨德明:实验田里造创举

25.09.2018  19:46

  在贺兰县,年龄大点的人没有不知道杨德明的。

  这个曾经带领贺兰县通义公社(现为通义村)在全区第一个实行包干到户的“头雁”,用他的胆识和才干改变了当时农民的生活。如今,82岁的杨德明耳不聋、眼不花,每天早上读读报纸,晚上看看新闻联播,生活安详而幸福。

  “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9月21日,与记者说起当年的“包干到户”,杨德明至今还记得当时热火朝天干活的场景。

  1936年,杨德明出生在贺兰县金贵镇通昌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贫困的成长经历让杨德明萌发了有朝一日定要帮助家乡改变贫穷面貌的强烈愿望。

  1975年12月,杨德明任贺兰县通义公社党委书记。通义公社由于水利设施少,排灌不畅,造成土地盐碱重、质量差,粮食产量上不去。杨德明想尽各种办法申请增加救济款,组织社员群众挖沟渠修水利,改变生产条件,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改变通义公社贫穷落后的面貌。

  “当时的通义是全县最穷的一个公社,家家户户粮食都不够吃,每年都要向生产队借粮食,全公社3万多亩土地,年产粮食450多万公斤,人均年收入只有44元。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的包产到户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1978年底,贺兰县确定在通义公社进行试点。当时,杨德明和公社、各大队干部多次开会商议,决定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也要在公社最穷的星光六队试行包干到户试点。1980年初,通义公社作为全区农村第一个联产承包试点,率先推行了农村包干到户责任制。

  刚实行包干到户改革试点时,杨德明将社里的土地、牲口、农具全部分给各家各户,这种包干到户的生产方式让村民们干起活来热情高涨。当年,通义公社粮食总产量超过500万公斤。

  “我记得特别清楚,通伏村的王登银,全家15口人,分了29亩地,当年共收获1万多公斤粮食,成为当时公社产量最高、收入最多的种粮大户。除了交1000公斤的征购粮,留下口粮外,他把剩下的5000多公斤粮食全部卖给国家,赚了5000多元,被评为全公社的种粮先进。”杨德明笑着说,王登银种粮的成功让村民们更加相信“包干到户”的好处,从此大伙你追我赶,生产的干劲更足了。

  通义公社的“包干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到了1980年春播前,包干到户责任制已在全公社9个大队79个生产队全面推开。

  “杨德明在贺兰县农村生产体制改革这块实验田里做出了敢为天下先的创举,推动了宁夏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引领了宁夏大地农村改革的新局面。”不少贺兰县的干部这样评价杨德明。

  如今,杨德明时不时还会回通义村看看村里的老人,“村里现代农业发展的不错,民俗村也搞得挺好,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了。”说起如今通义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