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沈阳、大连、烟台三市 学习考察服务业发展情况
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升我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市委、政府决定制定《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按照市委、政府主要领导指示精神,5月20日至26日,市委政研室、市商务局组成联合考察组赴辽宁沈阳、大连和山东烟台三市对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
沈阳、大连、烟台三市地处环渤海经济区,地理条件优越,经济比较发达,服务业发展尤为强劲,总量大、占比高、结构优、增速快、贡献大。通过听取经验介绍、实地查看和座谈交流,我们了解到三市都能够立足自身优势,牢固树立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扩大总量与提升质量并重,创新思路与强化措施并举,从规划、政策、资金、人才、环境等各个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把服务业作为拉动地方经济的重要引擎着力培育发展。这些实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启示一、坚持科学规划是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先导。沈阳市制定出台了《沈阳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0-2015年)》、《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充分利用东北中心城市区位优势和重工业产业基础,有效发挥综合服务功能作用,构筑以二环内区域为核心和东、南、西、北向外辐射的产业发展布局,确定服务业发展主导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先导区、服务业发展提升区和拓展区四大发展功能区,形成分层次推进和错位发展格局。大连市制定出台了《大连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0-2015年)》,围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旅游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现代商贸八大重点领域,全力推进东港区、人民路、星海湾、香炉礁、旅顺南路等八大集聚区的发展新格局。烟台市制定出台了《烟台市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提出做大做强商贸住餐、旅游、金融、现代物流和房地产等主导产业,突破发展科技信息、商务服务、文化、医疗健康、养老和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教育、体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业,努力构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生活性服务业为基础、公共服务业为保障的服务业产业体系。这些规划的共同特点就是强调要依托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千方百计促进发展要素向优势地区聚集,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务产业。三市实践证明,必须把服务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明确发展定位和布局,突出重点行业和产业,才能把服务业做大做强。
启示二、强化要素保障是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三市均制定出台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方案、细则等,进一步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沈阳市先后出台了《沈阳市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沈阳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大连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大连市加快发展服务业四年行动计划》、《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乡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大连市“十二五”期间扶持楼宇经济发展实施细则》等,烟台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推进山区服务业提升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外贸综合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等,不断改革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有力地推动了服务业快速发展。在资金投入方面,沈阳、大连、烟台三市都设立了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并建立动态增长机制,用于第三产业项目引导、扶持的补助和奖励,规模分别为每年1亿元、3亿元、2000万元。三市都在服务业用地上予以大力支持,对存量土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的余地指标,优先满足服务业需求,并在收缴出让金时给予一定比例的优惠。在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等方面执行与工业同价政策,对非经营公益服务业用电按照居民电价的非居民用户价格执行,用水、用气、用热执行居民价格。在本地中高职院校调整或增设了适合服务业发展需要的相关专业,并积极支持服务业人才引进培养和科技创新。三市实践证明,强化要素保障,打造财政、金融等资金洼地,土地、市场、税收等政策高地,必然会形成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启示三、做大做强工业是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有关专家指出,按照全球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每1元制造业增加值就需要1元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沈阳、大连、烟台都是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相对比较发达的城市,沈阳市20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7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813亿元,工业企业分离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282户,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45.3亿元。大连市2014年工业增加值达到3248.6亿元,从工业企业中分离各类生产性服务企业390户,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517.2亿元。烟台市2014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898.1亿元,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348.5亿元。结合三市实践和固原实际,只有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发展,就能为服务业发展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提供更多需求和内生动力,必然会带动全市服务业科学快速健康发展。
启示四、加快推进城镇化是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城镇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服务业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引擎。沈阳市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优先发展服务业,强化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全力打造“四中心”(中国北方商贸中心、中国北方商务会展中心、中国东北区域金融中心、中国东北区域物流中心)、“三基地”(全国服务外包和动漫产业基地、电子商务发展示范基地、高度制造业研发基地),积极建设“东北亚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实现主业功能突出、产业错位发展。2014年底,市区常住人口528.4万,服务业增加值3232亿元,占GDP的45.5%,增长6.9%,实现地税收入403.3亿元,占全市地税收入66.1%,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4%。大连市提出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按照组团式、链条式发展的思路,沿黄渤两海、沈大和丹大两线拓展城市空间,规划建设“四大组团”(主城区组团、新市区组团、渤海区域城市组团、黄海区域城市组团),着力推进全域城市化。2014年,市区常住人口191.5万,服务业增加值3517.2亿元,占GDP的45.9%,实现地税收入536.4亿元,占全市地税收入68.7%。烟台市提出生产性服务业向规模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发展、公共服务业向均等化发展思路。2014年,市区常住人口222.77万,服务业增加值2348.5亿元,占GDP的39.1%,实现地税收入213.2亿元,占全市地税收入的58.98%。三市实践证明,城镇化率越高,城镇人口越多,服务业需求空间越大,发展速度越快,对GDP贡献率越高。
启示五、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做大做强服务业的重要抓手。三市服务业之所以比较发达,很重要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建立了空间集中、业态聚集、功能完善的服务业集聚区。沈阳市建设了金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平金融街、太原街都市商贸中心区、北市西塔民族民俗商贸聚集区、五里河国际商务集聚区、中街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北站金融集聚区等31个服务业集聚区。大连市规划建设了青泥洼-天津街商贸流通集聚区、老虎滩旅游集聚区、西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星海湾金融商务集聚区、金渤海岸现代服务业发展区、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国轴承电子商务产业园、大连服装文化创意产业园等30多个服务业集聚区。烟台市实施服务业载体培育“3221”工程,重点培育30个重点园区、20个特色街区,建设200个重点项目,支持100户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三市实践证明,建设集聚区有利于服务业企业规模发展、降低成本、细分领域、相互配套,有利于政府集中服务、优化环境,是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规模扩张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服务业创新、培育服务业品牌、提升服务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