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老人身体好,再苦再累也无妨”
将近两个月没去西吉县城,47岁的回族妇女马三曼有点心慌。
丈夫袁凤生不打工的时候,她每隔一个礼拜就会从兴坪乡坐车去县城采购,回家时提满满一包东西。
“忙着种地养牛,家人都抽不开身,我要出门了就没人操心公公了。”马三曼说,公公因帕金森症卧床不起8年了。以往都是她进城买些乡下见不到的吃食,给老人丰富伙食。
“最近吃得简单,您稍稍忍耐下。”一碗芹菜炒肉、一碗鸡蛋羹,马三曼一勺勺喂83岁的公公袁世明吃饭。怕烫到老人,她来回拨拉碗里的饭菜,挑碗边的递到他口中。
吃完饭,马三曼再次为老人洗脸、打理衣服:“公公爱干净,身子还能动的时候,他每天都会洗漱好几遍。”天热,为避免公公长褥疮,她每隔两小时给老人翻次身。
老人的手因生病不停颤抖,马三曼隔一会儿便抱起颤抖的手按摩,让老人放松。这样做也是为了传递信息—如果老人想上厕所,只要用力握几下,儿媳妇就明白了。
老人上完厕所,马三曼给他换上干净裤子,把他抱到屋檐下的椅子上晒太阳休息,自己则把刚才换下来的衣物投进水盆,洗了起来。
“农村人用旱厕,没有抽水马桶,为了让老爷子上厕所不吃力,我和丈夫在椅子上挖了个洞,做了简易马桶。”提起自己的“发明创造”,她乐不可支。
“我爸大小便失禁,难免弄脏衣裤,弟媳妇就天天给他换洗衣服。”老人的女儿袁俊花说,在弟媳妇的操持下,父亲每年换季都有新衣服穿,而弟媳妇仅有的几件衣服却穿了好几年。
“老人常年卧床,人糊涂了,有时脾气不好,就摔打东西。马三曼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总是像哄孩子一样哄老人,直到他平静。”家中经济不宽裕,丈夫袁凤生必须种地、打工以补贴家用,他感激妻子全心全意伺候老人,断了他的后顾之忧。
马三曼29年如一日地行孝,也被儿子、儿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一次,马三曼的孙子将奶奶给曾祖父洗脚后,爸爸又给奶奶洗脚的一幕写进了作文,当时,那篇作文获得了满分,老师在课堂上表扬了懂事的孩子。
“世界上有太多种遗憾,子欲养而亲不待是最难受的一种。”马三曼说,1993年,婆婆因肠癌晚期住院,她在病床前寸步不离守了3个月,还是没能守住老太太。如今,虽然家里因给老爷子治病而背上了贷款,但只要老人身体好,再苦再累也无妨。(记者 朱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