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 民俗包裹的春节

25.02.2015  08:52

  记忆中的过年是被整串拆开的小鞭炮;记忆中的过年是争相围看耍社火;记忆中的过年是村里敲打的太平鼓还有邻村的舞狮队;记忆中的过年还有见人说人、见物说物的仪程官……如果不回忆,或许很多记忆就淡了。2月23日,在年俗文化浓重的固原市隆德县沙塘镇,有人向记者讲述起——

   关键词1:鞭炮

  “现在过年流行放礼花,可我小的时候礼花特别少,尤其是正月初一迎喜神后,村里的碾麦场全是孩子在放鞭炮。”出生在隆德县沙塘镇魏李村的李女士说,正月初一早上全村人都要穿戴一新向喜神的方位走,然后绕村里主路走一圈,最后在最大的碾麦场集合,到那时放炮便成了主旋律。胆子大的小孩都是整串放,想放又有些胆怯的人只能整串拆开,“你十个我十个,还得计算好再放,拿一个小鞭炮塞到墙缝,用香点着还跑老远,但是炮响了就特别有成就感!”

  如今,李女士全家搬到城里,已经7年没回小山村过年,迎新的鞭炮也多了品种多样的礼花相伴,但她记忆中春节最热闹的除了除夕晚上一大家子围着电视等待看春晚,就是正月初一之后那一把把拆开的小鞭炮。

  关键词2:社火

  隆德高台马社火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是隆德最知名的文化民俗之一,常见的有踩高跷、赶毛驴、舞狮子、扎彩车等,涉及表演、造型、语言、彩绘、手工制作等多种艺术类型,表演内容又以折子戏中的精彩选段为主。每年春节,耍社火是隆德人的保留曲目,看社火也是隆德人过年的好消遣,离魏李村不到2公里的许沟村也不例外。

  “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个村都有一个社火队,过年舞狮子、赶毛驴,不亦乐乎。”许沟村土生土长、如今在银川工作的任君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村子里年轻人出去打工的少,人也多,腊八一过,每天中午村头空地就有人摆上太平鼓,随着鼓点狮子就舞起来了。从正月初二开始,各村社火队便走村串巷开始表演,不管走到哪儿,观众都十分给力,只要听到锣鼓声便早早围过来。

   关键词3:仪程官

  说到社火队走街串巷,就不得不提社火队的灵魂人物——手执羽扇、头戴圆翅帽、身穿红官服的仪程官。“这家房子修得好,里面光出状元佬,门前栽棵摇钱树,屋后还有聚宝盆。”仪程官每说一句,锣鼓就敲7下,被夸的人家主人闻声出门,先是放串鞭炮,再恭敬地捧上几盒香烟,或者用托盘奉上几元钱,还有人捧出一条被面,俗称“挂红”。

  任君说,被夸的人听见好话能笑成一朵花,有时候一早上能迎接十几个社火队,每个仪程官说的好话也不相同,让人应接不暇时便早早关门,这样仪程官一看便走向下一家。“现在即使带着孩子回到农村感受年味,也没有曾经的感觉了。”在任君看来,一方面是社会进步,过年的花样多了,另一方面是会耍社火、懂民俗的人少了,会说仪程的人更是没几个,但主要还是农村人走向城市的越来越多。(李奕辰)

用爱温暖寒冬—— 宁夏第6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成功捐献
wRX宁夏红十字会网站管理系统       深冬时节,傲雪凌霜。“90后”小伙小田用一缕冬日暖阳般的温暖爱意,给远方的小患者送去生命的“礼物”。12月15日,宁夏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小田完成捐献顺利归来,红十字会